
图:林冰冰(中)表示,现时已有180个私营医疗机构参加“医健通+连通支援及认证计划”。
【大公报讯】记者肖泓宇报道:医务卫生局已于上周二推出“医健通+连通支援及认证计划”,鼓励私营医疗机构选用已获政府认证的临床医疗管理系统,将病人个人资料上载至“医健通+”。医卫局昨日表示,现时已有180个私营医疗机构、涉及约两千至三千名私家医生参与计划,占整体注册医生约3成。医卫局提醒市民,求诊时可透过医健通APP,寻找已获认证采用互通系统的医生,便利医生获得过往病例资料进行诊断、及查看自身个人或家庭成员健康纪录。
认证计划分为金、银、铜三级,涵盖11个类别,如药物纪录、化验报告等的电子健康纪录,以分辨可上传纪录的医疗机构或医生。市民可透过医健通的进阶搜寻功能查阅,有关医护服务地点亦会张贴专属认证标志。医卫局首席助理秘书长林冰冰称,将派出外展队到社区教导市民特别是长者,使用医健通的新功能。
每月500元资助 为期12个月
林冰冰称,目前有740个医护服务地点已获“医健通+”认证,在支援计划下,每位合资格注册医生,可申请每月500元资助,为期12个月,即最多资助6000元。她称希望1至2年后,大部分医生参与。
至于私隐问题,林冰冰强调,医健通属自愿参与,病人可自愿授权或或撤销医生使用医健通查看个人资料;医生使用医健通会有历史纪录,在查看个人资料时,病人亦会收到短讯通知。
私家医生林思睿称,人口老化,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病人增加,若只用传统的问诊与纸笔记录模式,容易有疏漏。现时电脑系统接入医健通,可直接取阅病人病历资讯,包括病史、用药等情况。
立法会于七月通过修例,赋权医卫局局长可要求包括私营机构,必须将重要的电子健康纪录,上载至市民的医健通户口。林冰冰称,有关法例框架目前“备而不用”,当局日后再审视会否使用有关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