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网上交易透视❸/学者倡优化税制 涵盖小额网上交易

2025-10-26 05:01: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网上二手买卖及商品销售已成为不少市民处理闲置物品或增加收入的途径。

  网上二手买卖及商品销售已成为不少市民处置閒物品或增加收入的途径,但不少个人卖家及小型网店均未办理商业登记,形成税务规管灰色地带。有二手交易平台卖家称,不清楚自己出售物品是否属于经营业务,亦担心会被税务局追税,陷入两难。

  有经济学者认为,为便利市民网上交易及避免误堕法网,《商业登记条例》及《税务条例》相关规管应与时并进,建议可引入简易版印花税处理网上小额交易。有立法会议员建议,借鉴内地行邮税模式,由平台代收税款,平衡税收、监管与电子商务发展。

  网购日益盛行,有人会在网上做生意,例如在网上买卖平台或社交平台大量出售手工艺品、潮物等,亦有人会在二手平台出售个人闲置旧物等。惟不少卖家都没留意到,若在网上交易频繁,或是以牟利为目的等,有可能被视为经营业务,一样需要办理商业登记和缴税。

  市民李先生在二手交易平台Carousell经营近四年,主要出售夹公仔所得的玩偶、模型及闲置现金券等物品,每年交易约6宗,总金额仅数百元。他坦言,“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交易行为是否属于经营业务”,因收入微薄,他从未考虑办理商业登记及缴税。近期听闻有网友因在该平台售卖物品,而被税务局追收税款及罚息,李先生顿感忧虑:“担心日后交易次数或金额累积过多,会遭税局追税,但商业登记手续繁琐,也不知道如何计算应缴税额。”他建议政府设定明确的交易金额,以厘定缴税门槛,以及豁免小额个人旧物交易的税收,并推出更便捷的网上二手交易纳税方案。

  监管巡查追税成本不菲

  经济学者袁伟基向大公报记者分析指出,随着市民非经营性的网上二手交易日趋频繁,为便利市民交易,以及避免市民误堕法网,《商业登记条例》及《税务条例》的相关规管亦应与时并进,“监管巡查,甚至追税,所费成本可能不低,若只是涉及一次半次的小额交易个案,是否可以用简易方式处理?”

  袁伟基认为,小额交易可透过简易版印花税方式处理,例如按交易金额制定税率,卖家只要按金额缴付相应印花税,至于如何制定税率、是否有豁免安排、是透过交易平台或其他形式缴交印花税等,需政府深入研究,亦涉及修例安排。

  有立法会议员向大公报记者表示,香港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亟需通过政策扶持推动行业发展,其中税务制度的优化至关重要。他强调,香港经营业务缴税是基本原则,但应在规管、征税及与行业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建议借鉴内地行邮税的模式,采用统一税费标准,简化征税流程,并由交易平台统一代收税款,避免要求个别卖家强制办理商业登记,“很多市民只是出售闲置物品或是以物换物,并非以经营为目的,强制登记会窒碍这类正常交易。”他又建议对非以经营为目的的低额网上交易实施免税政策,“对于那些金额非常小的交易,如果还要去追缴税款,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争议,希望税务部门能考虑到实际的操作情况进行调整。”

  平台须承担监管责任

  除税务问题外,议员亦关注,目前香港对网上交易的监管尚不完善,导致骗案及交易争议时有发生。他认为,提供交易渠道的平台应承担相应监管责任,包括审核卖家资讯、设置交易保障机制等。他建议,平台可通过限制违规卖家流量、设立预缴款机制、增加消费冷静期等方式强化交易保障,社交平台若用于商业交易也需履行同等监管义务。\大公报记者 易晓彤、曾敏捷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