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玛丽胸痛中心﹕入院至“通波仔”减至句鐘

2025-10-29 05:01: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本港首间获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启用近一年,急性心脏病救治成效改善。\大公报记者王亚毛摄

  【大公报讯】记者王亚毛报道:本港首间获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启用近一年,急性心脏病救治成效改善,由入院到“通波仔”时间减至最快53分钟,更达到90分钟内的国家标准,大幅提升病人存活率。有急性心脏病患者入院后仅1小时,已可完成手术,并通过心脏复康计划恢复健康生活。玛丽医院预计,新临床大楼于12月启用后,将会扩充心导管室、日间病床等服务容量,并将引入AI模型研究心电图等,辅助治疗。

  位于玛丽医院的全港首间胸痛中心于去年11月投入服务,胸痛中心根据国家认证标准,改良急性心肌梗塞等急性高危心脏病病人的诊症流程,并推动国家胸痛中心认证为国际通行标准。该标准是涵盖标准化管理、治疗时效提升、跨部门协作等多方面的标准。

  玛丽医院早前派出专家到访内地不同的胸痛中心,汲取有关胸痛中心治理心脏病病人的经验及流程,亦邀请内地的专家来港交流,为制订香港的胸痛中心运作流程作准备。

  将引入AI辅助治疗

  玛丽医院内科副部门主管及顾问医生陈颖思表示,中心启用前,由入院到做手术通开血管,需时长达105分钟,目前已经减半至53分钟,更快过国家标准的90分钟,“53分钟的成绩相当不错,通常90分钟为一个界限,每超过这个时间30分钟,病人死亡率就可能上升3%,心脏肌肉会因缺氧而坏死。”陈颖思表示,为实现高效救治,医管局港岛西医院联网已构建多院协作网络,通过内联网电子平台,联网医院的患者心电图可实时传送至玛丽医院,有需要时可经绿色通道直接转运治疗,医院亦会提前备好手术室,缩短等待时间。

  69岁的患者浩霆去年突发不适,感觉手部麻痹且身体不稳,被送往玛丽医院后,经检查发现一条心脏血管堵塞9成以上,随时可能引发心肌梗塞,医院即时启动绿色通道安排手术,“到医院后马上安排检查,由入院到完成整个手术,过程仅67分钟左右,好彩及时。”术后他亦参与复康课程,通过跑步机、踩单车等训练慢慢适应,现已基本康复。

  陈颖思表示,中心启用以来,共有约1400名急性心脏病患者,经绿色通道获及时治疗,当中162名患者成功进行“通波仔”手术。她预计未来新临床大楼于12月启用后,服务容量进一步增加,包括心导管室由现时的2间增至3间,心脏内科日间病床增至6张,以应对冬季心脏病高发期的救治需求。她透露,目前正研究利用心电图AI模型,未来可自动将患者按风险分级,助力医生快速分流,计划明年试用,并搭配智慧流程追踪系统,进一步提升救治效率。

  此外,玛丽医院亦与东华医院李兆忠纪念心脏病预防康复中心合作,帮助心脏病病人制订个人化复康计划,病人出院后,可转介至东华医院参与专业课程,包括由心脏科医生、物理治疗师、营养师等,为患者做心脏功能评估与风险因素筛查,并安排运动及训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