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白田邨重建地盘使用AI天秤。右图:当人或物体距离天秤的吊钩七米范围时,AI天秤系统会发出警示,当工人进入天秤吊钩三米内时更会被标识。
【大公报讯】记者肖泓宇报道:房屋委员会目标于未来五年,兴建18.9万个单位。面对建造业劳动力老化的挑战,房屋署引入AI天秤系统,天秤操作员可在地面遥距操控,省却攀爬上落天秤的时间,每日可起吊约130次,较传统天秤操作提效约30%。AI天秤现于白田邨重建地盘使用,今年底扩至东涌地盘应用,若效果满意,房委会预计陆续在新工程合约引入应用AI天秤系统。
传统天秤操作员每日需花费半小时至一小时,攀爬百米高塔进行高空作业。房屋署创新科技总监姚勳雄表示,房屋局与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于去年1月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策略伙伴关系。初步研究成果重点包括AI天秤系统,现已支援地面或室内遥距操控,提升安全与舒适度,并加入AI安全监测、稳定吊钩及自动路线规划等功能,令操作更高效安全。
姚勳雄称,传统天秤每日可起吊接近100次,而AI天秤能稳定吊钩,提升吊运物件时的稳定性及流畅度,加上免却操作员攀爬上落天秤的时间,每日可起吊约130次,在吊运效率上,较传统天秤提升约30%
AI天秤系统还结合了雷射激光与卫星定位技术,能自动识别障碍物,并以人工智能系统自动规划最佳吊运路径。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副主任梁浩博称,AI天秤系统会完整记录操控过程,收集不同场景的吊运数据,透过人工智能学习和演算法持续改进吊运效率。
32岁的天秤系统操作员钟达文,拥有四年操作传统天秤的经验,他称以往每日需攀爬上落天秤,在百米以上的驾驶室内高空工作,在狭窄的环境内解决如厕与用餐。而现在只需在地面的智能驾驶舱内操作,环境舒适安全。
AI天秤系统亦有助降低工地安全风险,当人或物距离天秤的吊钩七米范围时,智能驾驶舱会发出闪烁和警报风险警示。当工人进入吊钩三米范围内,便会被标示,操作员可通过通讯系统,警告吊运区附近的工人。该系统更新增如飞行“黑盒”般的运作纪录,可全面追溯天秤操作员的操作行为。工地系统具备故障保险机制,当信号异常或断电,能即时停止操作,确保吊运安全。
白田邨公营房屋重建项目是房委会首个引入AI天秤系统的项目,姚勳雄称,初步成效理想,计划于今年底,在东涌第42区公营房屋发展项目应用该系统,以收集更多吊运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