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大公专访/甯汉豪:鼓励打造标志性建筑 借鉴内地经验加速北都发展

2025-11-03 05:01: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甯汉豪接受《大公报》访问,分享参考内地发展规划成功经验的启示。\大公报记者麦润田摄

  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甯汉豪上月参与财政司司长率领的特区代表团,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及河北雄安新区,了解两区在城市规划、重点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及环境保育等方面的经验。甯汉豪日前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规划,与本港北部都会区存在共通要素,她形容两区的成功经验是“一支强心针”,令特区政府更有信心沿现有方向发展北都。

  甯汉豪表示,两地制度存在差异,不是所有都可以学到足,但是“不意味着无嘢可做”。两区的发展经验也为特区政府发展北都带来启示,包括要加快发展速度、鼓励建筑业界在北都打造标志性建筑、策略性安排政府部门先迁入北都以发挥牵头作用等。\大公报记者 易晓彤

  甯汉豪表示,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与北部都会区存在共通要素。两区均不再追求发展数量与高密度,而是强调“发展与自然、传统文化及乡镇的平衡”,雄安新区提出的“不要做城市中的公园,要做公园中的城市”,更设定了高标准发展理念。亦强调政府要主导规划,制定好规划大纲后,再联同市场力量,逐步推进。她认为,这与特区政府规划北部都会区时提到的“发展与自然保育的平衡、城乡共融”,以及“由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不谋而合,她说,“看到他们做得这么成功,更确定我们沿着这方向走是对的”。

  倡推“一站式”审批措施

  甯汉豪介绍,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自2016、2017年拍板推行以来,短短七至八年间,进展显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进度现已超过五成,雄安新区约3000公顷的启动区,已启动大量交通基建与楼宇建设,她坦言“香港在发展北都时,速度的确要加把劲。”

  甯汉豪说,两地制度存在差异,在审批流程、合同条例和习惯上都有不同,加上内地的国企和央企也承担着一些特别任务,而香港只有少量的法定机构,存在掣肘,“但就算不能与内地看齐,我们也应尽量找空间,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加快进度”,例如通过特别法例简化法定程序、推行“一站式”审批等措施。

  这次考察行程中,两区“既睇大又睇细”,既有宏观土地空间用途规划,微观的建筑设计就注重协调和创新,打造标志性建筑,让甯汉豪印象深刻。她举例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通过国际设计比赛确定方案,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高度融合。

  安排政府部门迁入作牵头作用

  她认为,北都未来在建设商业大楼、产业大楼及社区设施时,“需多花心思,打造新一代城市”。不过,她认为香港并非采用设计比赛的形式,而是政府想办法鼓励建筑业界,在标志性地段打造标志性建筑,包括通过在屋宇署审批图则时调整方法,推出行政措施鼓励创新设计,甚至可通过优化招标条款,如“双信封制”等方式把设计质量作为评分项。

  甯汉豪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主要承接北京现有政府部门的迁入,雄安新区鼓励北京市的国企和央企总部迁入,两区的规划对启示香港需策略性安排政府部门迁入北都,起牵头作用。古洞北也已预留土地,供政府部门入驻,“具体哪些部门先搬,是一个策略性考虑,比如搬迁一个大规模的部门,引领性可能更强,如果只是搬一个小部门,效果就没那么明显”。

  施政报告提到参考内地“1.5级开发”,在北都以试点形式推行“分阶段开发”模式。甯汉豪分享,北京城市副中心还是雄安新区,都有大片土地尚没开发,但不会让人觉得周围都是地盘,因为有些未开发的区域,也有绿化,或者建设一些小型的展示馆暂时使用,“某些区域还没完全旺起来,如果是一片荒地,对招商引资很不利。所以1.5级开发的好处是,在还没进行永久开发前,先暂时利用这些土地,建设一些临时性的低矮建筑,但这些建筑同样可以做得精致、美观,同时做好绿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