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数字办引入了获国家体育总局认可、广泛应用于国内比赛的计时记分系统。右图:AI义工支援普通话、英文及粤语,提供详细的全运会资讯。
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如火如荼进行中,一场跨地域的体育盛事能实现无缝衔接,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香港特区政府数字政策办公室高级系统经理(共用服务及采购)袁昌盛接受《大公报》专访,揭秘跨地域体育盛事背后的“智慧大脑”,分享赛事计时记分、评述员解说、裁判判罚等环节的创新科技应用,助力做到成绩准确无误、数据安全互通,用科技为这场盛事“保驾护航”。\大公报记者 易晓彤(文) 蔡文豪(图)
在观众看来,全运会赛场上的分数更新、直播解说可能只是简单操作,但其实这背后是数字办打造的庞大科技体系在运作。作为香港赛区资讯系统的“总设计师”,数字办不仅要负责总体规划,还要协调七个竞赛场馆与赛事运作中心、技术运作中心、媒体中心及数据中心的系统联动,确保各环节不掉链。整个赛事管理逾3200台设备和20多个系统,动员400多名技术人员,涵盖数字办团队及近10个科技服务供应商。
计时记分系统 获国家认可
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承办此国家级盛事,要确保数据安全和传输稳定,赛事成绩数据能准确、实时、无缝交换,跨境专用网络的搭建并不简单。“跨境专用网络不仅要制定统一标准,还要同时符合三地法规,且需足够的带宽,确保数据实时传输,这些都是挑战”,袁昌盛表示,这条耗时超一年规划和推进的“数据高速公路”,不仅打通了香港7个场馆,更连接起粤港澳三地所有赛事地点,让数据实现“秒级传输”。
如果说跨境专用网络是“血管”,那计时记分系统就是全运会的“心脏”,取代传统人工记分模式。今次数字办引入了获国家体育总局认可、已经在国内大小型比赛广泛应用的计时记分系统,并针对香港主办八个赛事项目量身调整规则,袁昌盛解释,“有些项目需要打分,单车、铁人三项等项目需要计时,它们用到的技术、显示方式都会有一些差异”,但计时记分系统的界面风格、数据传输的标准格式都实现了三地统一。
袁昌盛形容打造这套系统并不简单,除了进行测试赛并跟进测试情况进行调整,还需国家体育总局指派的专家进行认可测试,确认系统与大会规程一致、功能正常,才能正式投入使用,“中间无论是测试赛,还是与专家的对接测试,都花费了不少时间”。使用系统时,将成绩、比赛结果等输入系统后,数据会立刻上传中央系统,实时展示,同时提供给其他系统、媒体中心,甚至是广东的相关工作人员,为所有人提供数据。
资讯实时同步 免人手记录
电视台直播赛事时通常会配备赛事评述员,今次数字办亦为评述员打造了专属的信息系统,成为他们的“超强记忆大脑”。袁昌盛举例,当有球员入球后,资讯会马上传送到系统。评论员可以透过系统看到完整的赛程、参赛队伍、排名信息、即时得分,还有技术统计、球员进球情况等详细内容,毋须人工查询和记录,“平时官方网站可能会有几分钟的延迟,电视转播也可能有半分钟到一分钟的延迟,但这套系统的资讯是以秒计算的,能实时同步,不会有延迟。”
这一系列科技成果的背后,是粤港澳三地的紧密协作,香港今次使用的很多技术和设备都来自内地品牌。袁昌盛表示,从2024年开始规划,数字办就和广东、澳门团队建立了长期协调机制,通过线上会议、定期互访磨合,攻克了行政架构差异、工作模式不同等难题。“大家像老朋友一样沟通,我们借鉴了很多大型项目的经验,一开始就做好了总体规划,明确了三地的分工和时间表,每个关键节点都按计划推进,才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