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85岁的韦伯早前到一间提供照护食餐膳的餐厅品尝软餐。
今天是长者日,银发经济近年愈来愈受重视,软餐的概念也逐渐走进社会大众的眼中。本港民间以“国际吞嚥障碍饮食标准”(IDDSI)为基础,制定照护食标准指引,供餐厅、食品供应商等各界参考,满足吞嚥困难人士的基本膳食需要。然而大公报记者实测发现,大部分可安排软餐堂食的餐厅需要提前5至14天预约,不够便利。有初尝软餐的长者表示,软餐虽方便咀嚼,味道也不差,但存在“不易约、不易找、不便宜”三大问题,坦言“如果不是家人安排,一个人不会尝试”。
有商家表示,软餐的研发成本较高,制作流程和工序较普通餐食高几倍,因此价格稍贵。至于部分餐厅需要预约照护食,推广照护食的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表示,是因为要确保上餐时的温度和质地达到最佳状态,不影响食用体验和安全。\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易晓彤
从网上搜索软餐字眼,立刻能看到五花八门的软餐相关网站,价钱、口味各有特色。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从2017年开始推广专为有吞嚥困难的人士提供的照护食发展,网页上可见,共有10间餐厅加入“照护食种子餐厅”计划,并提供软餐。这些餐厅的照护食价格从49元的小笼包,到400元的烧鹅髀,一应俱全,大部分餐价都在百多元的范围。
堂食需至少提前5日预约
记者向已推出照护食的7间餐厅查询到店堂食,只有两间是到店就能用餐;一间在预约后隔天能到店用餐;其余的都需要在5至14个工作天前提前预约,如长者要即约即食,选择不多。
住在长沙湾的韦伯今年85岁,上周三(12日),记者与他到一间提供照护食餐膳的餐厅,品尝一下软餐。韦伯的吞嚥能力尚可,有三高,行动不便,出门需带柺杖。最靠近他家、又能即日堂食软餐的餐厅,要去到荃湾。“我在家附近从来没听过什么软餐,也没有人向我推广过”,韦伯说,平日会选择到家附近的茶餐厅,吃点清淡又好吞嚥的粉麵,从没尝过软餐。
来到荃湾的餐厅坐下,韦伯点了一款蟹籽蟹肉烩伊麵及崧子珍菌小南瓜,加一碟菜心。服务员说,软餐准备时间较长,需约40分钟等候。晚市人不多,有长者及吞嚥困难人士来用餐,但据记者观察,全场只有记者这一枱是点软餐。服务员说,点软餐的人不算多,“一天有一两个人点,都算不错了,可能还未普及。”
“两个餐300元,一个人不会吃”
等了约40分钟上菜,记者点的餐是IDDSI5级的菜(见表),菜式与菜单图片相若,适合牙口不好、尚有咀嚼能力的长者食用。韦伯尝了尝崧子珍菌小南瓜,“味道不错,不会太鹹,口感也好”,他认为这类食品对长者很合适,也吸引。烩伊麵就选择将伊麵剪碎,每根长约5厘米,方便用勺子进食,伊麵煮得软烂,基本是入口即溶,味道比较淡。韦伯认为,菜式分量对长者有些大份,“一般可能是一家人出去吃饭,给长者也点一两个菜,但年轻人应该不会感兴趣,一个长者肯定是吃不完的。”最后两个菜都需要打包带走。
记者结账时,三个菜合共479元(烩伊麵138元,小南瓜148元,菜心98元)。韦伯一看价格,有点惊讶,“除非是家人朋友带我去,否则平日我是不会吃的,两个软餐要300元,够我吃10餐粉麵。”他说要找软餐也不容易,从家出发,由九龙到新界,才吃得到一顿不需预约的软餐,否则就要起码提前5天预约,“这样就无法将软餐当成日常餐饮,不是下楼吃饭的概念了。”总结而言,他认为软餐“不易约、不易找、不便宜”。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共创─点子汇主管卢惠敏向《大公报》表示,照护食需要改变食物的质地,符合特定等级的标准,饮品也要调整稀稠度。商家需投放大量资源做研发和反复试验,确保食物的质地、口感和营养符合要求,“对于有吞嚥困难的人或其家人来说,愿意多花一点钱,让患者的生活质量更高,这种付出从商业角度来看是合理的”。
此外,机构也需通过培训员工、推出优惠等方式推动照护食的普及,这些成本最终也会反映在产品价格上。但长远而言,如果照护食供求更广泛、大众认知度更高,价格或许有调整空间。
至于预约问题,卢惠敏解释,照护食翻热过程有严格要求,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加热标准,如果冷却后形态改变或离水,会影响吞嚥。所以大部分餐厅要求预约,是为了根据顾客的到店时间准备,确保上餐时的温度和质地达到最佳状态,不影响食用体验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