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数看长者人口
【大公报讯】记者易晓彤报道: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共创─点子汇主管卢惠敏接受《大公报》访问表示,照护食市场近年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式发展,市场上有十馀个照护食品牌、近300家零售门店,堂食、外卖、网购等渠道更趋多元,但若要进一步释放潜力,仍需加强公众教育,政府与医管局标准化推动至关重要。
“以前就算想找照护食,也没人知道,根本找不到。”卢惠敏说,时至今日,市场生态已有所改变,供应商数量增加,产品覆盖不同种类与等级,消费者既可以外出堂食,也能买回家食用,社联更会提供烹製指导,网上平台订购也十分便捷,她形容,“这几年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院舍60%长者存高吞嚥风险
发展成绩背后,是市场的庞大需求。卢惠敏表示,香港65岁以上人口截至去年约130万,其中10万人居于养老院舍,其余为居家安老。据2019年调查,养老院舍中60%长者存在高风险吞嚥障碍,若居家长者按此比例推算,潜在需求相当可观。“癌症患者、康复期病人、头颈癌患者,甚至是箍牙的普通人,都可能有需求,整个市场的潜力相当广阔。”不过,照护食的发展仍存在挑战,首要问题是改变公众观念。“一开始大家觉得年纪大了就该这样,不用多考虑(他们食得如何)。我们一直在扭转这种观念,告诉大家就算有吞嚥困难,也不一定只能吃同一种类型的餐食。”
卢惠敏说,公立医院在饮品方面采用照护食等级尚未统一标准。她建议,“医生给患者的出院建议中写‘煮软食物’,要明确对应的照护食等级,比如5号或6号。若医院附近设置冷藏柜,患者或家人可直接购买对应等级的餐食,就能解决出院后一周的餐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