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面对竞争 升级转型

2025-11-20 05:01: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提问环节

  提问环节:

  问题❶

  航运业是香港的重要支柱产业,面对全球港口的激烈竞争,你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推动香港航运业的现代化与升级转型,以巩固和提升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K1 方富辉:减少柴油对环境破坏

  建议香港与内地邻近地区的港口协调,不要恶性竞争。我比较关注货轮使用柴油对环境的破坏,事实上香港过去已采取一些措施以减少这方面的影响。香港重视ESG,推动环保,可以吸引国际邮轮公司或货运公司将香港作为进出口基地。

  K2 朱丽玲:航运业人力资源配合

  香港要巩固航运中心的地位,不仅要做大做强,更要做得更绿色、更智能。政策层面要推动绿色发展与智慧港口建设,减少碳排放,改善城市环境,真正做到港口升级,城市更健康。同时要深化区域与国际合作,让香港与世界无缝接轨,成为全球航运新标杆。航运业的发展也要讲求人力资源的配合。

  K3 陈文宜:湾区建统一数据平台

  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要巩固这一优势,第一,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中提到的相关立法纲领,要尽快完成立法;第二,绿色基金也应该尽快推出;第三,应该在大湾区内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充分运用新质生产力;第四,我们要将国家的支持转化为成果,并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超级联络人”的角色。

  提问环节:

  问题❷

  你建议政府应该如何加强协助青少年发展的政策措施?

  K1 方富辉:重视精神健康问题

  家庭与青少年的沟通,已经成为当前最大的障碍。第一,要强化家庭教育,让家庭成为年轻人最重要的后盾,为他们提供支援;第二,要重视精神健康问题。年轻人具备多元的能力与创意,可持续在艺术、运动或创意产业等领域,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援。第三,很多年轻人都希望进入大学深造,我们是否能持续提供足够的机会,让所有想读大学的年轻人都能顺利入学,完成学业?

  K2 朱丽玲:扶助从学校到职业过渡

  要真正支持青年人,必须“两条腿走路”。第一是让青年发展,要推出多元化政策,提供就学、就业、创业以及国际交流的机会,加强青年的心理健康建设、职业规划指导与社会参与度。第二是支援青年,让青年的福利得到肯定与重视,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尤其要关注弱势青年群体,提升他们对香港的希望感。社会福利机构应与学校合作,为青年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校到职业生涯的过渡。

  K3 陈文宜:提供个人化支援

  要多管齐下支持青少年发展。第一,为青年的心灵减压,将精神健康支援融入学校与社区。我会争取在学校设立精神健康统筹主任,为家长与教师提供培训,建立安全网;第二,为青年人开拓更多跑道,大力推动职业专才发展;第三,优化地区中心的功能。通过文化体育活动帮助贫困、少数族裔的青年走出网络世界,联结社区、扎根社区;第四,运用人工智能或数据分析,精准了解青年人的需求,提供个人化支援。

  提问环节:

  问题❸

  香港拥有独特的中西文化荟萃优势,在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上,你认为政府应该如何善用这一优势,从政策、资源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与生态?

  K1 方富辉:让港人认同自身文化

  推动文化发展,首先要让香港人认同自己的生活与文化有价值;第二,文化推动不一定需要刻意营造,只要每个香港人都认同自身文化,当外国人来到香港时,我们主动欢迎他们,向他们介绍我们的生活,比如带他们去旺角品尝龙须糖,相信很多外国游客非常喜欢这类真实的生活体验。

  K2 朱丽玲:吸引外界关注港品牌

  构建香港文化品牌生态,不仅要发挥本地特色,更要突出与众不同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香港,进而带动内地与国际关注。社福界在推动文化共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非政府组织可以协助长者、弱势社群将他们的传统技艺、生命故事转化为具有香港特色的文创产品。社企可开设培训工作坊,将文化热情转化为实际的生计,发挥共融文化特色。

  K3 陈文宜:文化资源转化实际服务

  有生命力的文化需要植根社区。第一,一定要由下而上推动社区文化,将资源下放至社区。例如将空置校舍改造为艺术空间。第二,香港有很多艺术工作者,艺术可以走进社会福利机构,通过艺术治疗、邀请老街坊讲述地区故事等形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实际服务与就业机会。最后,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让香港人产生归属感、有共鸣的文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