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选举论坛对对碰9 功能界别/5候选人同台较劲 抽签题考保就业

2025-11-20 05:01: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劳工界选举论坛,五位候选人舌战气氛激烈。\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曾兴伟摄

  劳工界

  2025立法会“爱国者同心治港”功能界别劳工界选举论坛昨日举行,5名候选人包括H1苏栢灿、H2周小松、H3谭金莲、H4李广宇及H5林伟江,在三轮抽签问答环节中,分别回应劳工界关注的议题。对促进和保障本地劳工就业,他们分别建议,要增加不同企业和工会的招聘会,延长再就业津贴试行计划并增加配额,相关培训应更契合产业发展需求,包括能熟练运用新科技。候选人建议,要确保最低工资的调整跟上通胀,以及构建友善的香港就业环境,从而更好地保障全港打工仔的合法权益。\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黄子龙

  加强举办招聘会

  劳工界选举论坛第一轮抽签回答环节中,在被问到有哪些建议可促进本地劳工就业,特别是保障弱势社群的就业机会时,苏栢灿认为,现时香港失业率上升,但许多企业亦面临招聘困难的情况,原因就是职业错配。他建议政府应加强企业和工会举办招聘会,协助市民就业,同时工会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例如先设立失业登记,再向行业中有需要的企业或公司推荐。

  优化再就业津贴

  针对高龄人士就业问题,周小松从劳动参与率数据发现,60岁至64岁年龄段人士的参与度特别低,现时政府推出的再就业津贴试行计划效果良好,希望政府进一步完善优化计划,例如适当延长津贴发放期,或放宽部分限制条件,使计划发挥更大作用。

  契合产业需求

  被问到现时劳工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谭金莲认为是就业问题。她指出,现时除了输入外劳、人才计划等政策导致劳动市场发生变化,更重要是香港面临经济转型,政府已将培训方向从“就业为本”的基础技能培训转向“技术为本”,期望能契合产业需求。

  劳资政更多商讨

  劳资双方在改善雇员权益与提升企业竞争力之间,往往存在不同意见。李广宇认为,劳顾会只是咨询组织,工会代表的话语权有限,建议从顶层设计出发,尝试多做劳、资、政三方委员会,在不同季度召开更多会议,工会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准备提案,相信更为理想。

  劳动力大有可为

  林伟江指出,与邻近城市相比,香港的劳动参与率相对偏低,可见香港的劳动力仍大有可为。中高龄再就业津贴试行计划推出后社会反应理想,建议延长计划及增加配额,倡议家庭友善雇员文化,增加公共讬儿服务,推行弹性上班等,释放妇女劳动力,以及加强银龄就业的就业培训。

  第二轮抽签回答环节中,被问到如何营造一个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及职业安全文化,苏栢灿指,工业意外一次都嫌多,因为不单牵涉人命伤亡,还可能动摇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他认为,工业安全要从源头出发,在提升罚则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先进的科技帮助防范高危工种的工伤。

  香港是否应进一步调整最低工资水平?周小松指出,最低工资是保障打工仔基本生活的“安全网”与“安全线”,他认为目前的水平偏低,未来需确保最低工资的调整跟上通胀,以确保打工仔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他强调,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来看,适当调整最低工资对雇主的成本影响并不大。

  面对创新科技,不少行业和领域都以新科技和自动化取代人手,谭金莲表示认同并提到,这并非AI时代独有的现象,从农业时代到机械时代,再到电脑化时代,我们历经了多次类似的产业转型。她认为,政府与企业应在培训方面互相结合,提升从业者的技术水平,为企业新发展与劳工自身职业提供支持。

  针对非法劳工问题,李广宇认为必须从源头执法打击黑工,希望所有企业都能担当良心雇主,坚持本地就业优先原则。若成功当选,他将与政府执法部门开展充分合作,会聆听工友意见,在不同行业如果发现有类似情况,可通过通报机制,做好执法,填补更多漏洞,从而减少非法劳工的情况。

  有意见认为,过度强调本地工人优先就业,只会令香港欠缺足够劳动力,林伟江认为,应从长远人力资源规划的角度考虑。他希望政府研究并制定中长远期人力资源政策,包括配合“八大中心”建设,明确未来重点行业与工种的人才培训方向,亦可透过现有行之有效的咨询平台,与工会充分协商。

  第三轮抽签回答环节中,被问到如何推动在内地工作的港人之合法劳动权益保障时,苏栢灿表示,工联会早前已成立“湾区服务社”,向在大湾区工作、生活、旅行的港人提供支援,目前已推广至福建地区。他认为应进一步加强服务,让港人有信心跨出这一步,在大湾区拓展发展空间。此外,他提倡医疗可携的服务,确保他们能安心工作,为香港与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被问到如何推动破产欠薪保障基金发挥其安全网的角色时,周小松指出,想当年许多雇主将工厂北移到内地,一夜间不见了雇主,工人非常彷徨,成立基金就是帮助工人被欠薪时得到补偿。他指出,该基金的资金池规模相当可观,因此希望政府能进一步扩大基金的保障范围,提高保障金额。例如,雇主没有帮雇员供强积金时,也可以透过基金帮雇员供款。

  被问到劳工界如何与内地及海外同业加强沟通与交流,以促进彼此劳工权益保障,谭金莲表示,在现有基础下,需进一步讲好香港劳动市场的现状,澄清外界对香港相关政策的误解与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资讯,讲好香港故事。她强调,还原事实真相,就是说好香港故事,例如香港目前尚未针对平台工作者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但内地及海外部分地区已有相关制度,我们可积极借鉴海外经验。

  有意见认为公营部门应该加入优于市场的劳工权益条款,为私人市场树立榜样,李广宇表示,认同政府应该以身作则,在保障职安、医疗等范畴做好领头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应为众多中小企及大型企业树立高标准的榜样。此外,工会也可在政府制定的规则与框架基础上积极提出建议,推动构建友善的香港就业环境,保障全港打工仔的合法权益。

  部分少数族裔居民反映因语言障碍与生活习惯差异,找工作时面对一定困难,林伟江认为,应发挥港人“和而不同、共商包容”的核心价值,包容少数族裔员工,同时可透过各类社区活动与培训课程,加强语言与文化交流。此外,少数族裔与香港本地打工仔一样,都面临工资、工伤、医疗保障等问题,不应因种族身份而忽视其权益保障,反而应给予更多关心与支持,坚持一视同仁,建设更美好的香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