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和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早前分别转载《大公报》刊发关于《“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的重温和社评文章,引起各界热烈回响。
多位代表委员指出,中央是香港民主制度的设计者、创立者、维护者和推进者,而新选举制度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为香港民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次选举以广泛代表性、公平竞争和聚焦民生为特点,彰显香港特色优质民主的活力。\大公报记者 龚学鸣
全国政协常委施荣怀强调,香港的民主发展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他回顾道:“港英时期毫无民主可言,总督专权、华人受歧视,根本无权参政。回归后,中央依据宪法和基本法,构建了符合香港实际的民主制度,赋予香港居民广泛民主权利。”他指出,没有中央对“一国两制”初心使命的坚守,香港民主就无从谈起。
新选制排除反中乱港势力
全国政协常委姚志胜表示,香港在回归前没有真正的民主,中央根据基本法支持香港民主向前发展。他呼吁社会各界牢记完善选制、落实“爱国者治港”的核心要义,推动香港民主迈出更坚实步伐。
2019年修例风波让香港社会陷入动荡。施荣怀指出,中央及时制定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使香港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新选举制度排除了反中乱港势力,确保“爱国者治港”原则落地。第七届立法会选举中,90个席位全部通过竞争产生,参选人涵盖基层劳工、专业人士等各界别,体现了广泛代表性和公平竞争性。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孙伟勇观察到,本次选举呈现出优质民主的特质。“从竞选街站到比拼政纲,各位候选人展开公平充分的良性竞争,树立良好选举文化。”他指出,候选人围绕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实际议题展开竞争,体现了民主的真正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陈文洲以亲身经历为例,指出新选制扭转了过去政治对立、极端言论充斥的局面。他参加2025年立法会选举论坛时观察到,候选人围绕政策展开理性务实的辩论,提出贴近民生的建议,展现了守正传承、创新开拓的优质民主。
实现良政善治而非对立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外商投资企业商会会长孟丽红指出,新一届立法会选举注重广泛代表性、包容性与均衡参与,候选人比政纲、比能力、比担当,这正是香港特色优质民主的生动实践。她呼吁选民踊跃投票,选出贤能之士组成立法会,共同解决住房、土地、科技转型等深层次矛盾。
全国政协委员林晓辉强调,民主的目的是实现良政善治,而非制造对立。新选制下,选举回归选贤举能的本质,候选人聚焦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实际议题,形成发展合力。他指出:“香港需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民主,而非绑架民意的虚假民主。”
他们一致呼吁选民积极投票,选出贤能。陈文洲表示,投票是选贤任能、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能让市民的声音在立法架构中得到反映。孙伟勇指出,12月7日的投票是香港民主发展的重要实践,选民应选出爱国爱港、有才干的代表,共同塑造繁荣稳定的未来。
林晓辉表示,香港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新发展格局与大湾区建设带来重大机遇。唯有坚定走符合自身实际的民主道路,才能推动良政善治,实现长期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