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8时许,随着飘扬了13天的第15届全国运动会会旗徐徐降下,“同心圆”火炬缓缓熄灭,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全运会终于降下大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闭幕式,并宣布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
这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后、“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之际举办的一届体育盛会;这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生动实践;这是粤港澳三地携手同心、演绎融合发展的经典之作;这是“一国两制”实践进入新阶段、港澳履行贡献国家使命的重要体现。
在十五运会上,香港队共获得9金2银8铜,合计19枚奖牌,刷新了历史纪录!连日来,赛场上的群雄逐鹿,扣人心弦;粤港澳三地的无缝对接,令人赞叹;香港运动员的出色表现,振奋人心;香港市民的全情投入,感人至深!
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和广东省格外重视港澳社会各界人士组成观摩团出席闭幕式,在只能拥有6000名观众的深圳保安区欢乐剧场,来自香港社会的各界人士代表就有200多位,其中包括出席组委会会议的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特区政府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和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笔者也有幸作为观摩团成员,出席了闭幕式。
星辰大海中,湾区共明月。昨晚闭幕式采用“海天为幕、城市为景”的滨海实景舞台设计,舞台可“破水而出”,融入了科技元素、岭南文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特色,美轮美奂,异彩纷呈。闭幕式上,广东网球名将王欣瑜、独取3金的本港单车选手李思颖、澳门空手道运动员郭建恒,共同带领全场为闭幕式倒数,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是对三地成功承办全运会的致敬,也是鼓励,更是祝福!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致辞中表示,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坚实支持下,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同心协力、不负使命,成功呈现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体育盛会。香港在十五运会中派出了参赛以来最大规模的代表团参赛,创下历史最佳成绩。十五运会的成功,属于每一位为盛会付出的人。愿全体参与者将全运会赛场上的奋斗激情,转化为建设体育强国的奋进动力,让团结协作、顽强拚搏的精神在大湾区落地生根、发扬光大。李家超在致辞中动情地说:“十五运会即将落幕,体育精神却永不散场!”
全运盛会华章落幕,湾区发展乘风破浪。以十五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篇章更加精彩,香港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三地联办,彰显中央关怀和战略考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一国两制”、港澳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2月在澳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一国两制’实践也进入了新阶段。实现香港、澳门更好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使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对接”要突破,“融入”须加速。体育比赛不仅可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更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主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这是总书记对香港澳门两个特区的格外关爱,在大湾区推进“对接”与“融入”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对粤港澳三地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深度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心系盛会,不辞辛劳。十五运会开幕日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亲切接见全国体育界代表,并同国际奥委会贵宾举行会见;当晚,他亲自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这些重要活动,传递出总书记对于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彰显体育之于大湾区、之于国家、之于世界的重大意义。
令香港市民记忆犹新的是,在十五运会开幕式上,当东道主粤港澳三地代表团携手同步入场,主席台上,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教授与全场8万多观众热烈鼓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昨晚出席闭幕式;国务委员谌贻琴11月10日至12日到香港、澳门检查全运会赛事组织工作,她强调,要深刻认识粤港澳联合承办全运会的重大意义,坚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通力协作,慎终如始,善作善成,高质量完成办赛工作,向中央和全国人民交出优异答卷。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充分彰显党中央、中央政府对港澳的殷切希望、对“一国两制”实践的战略考量。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全运会,通过国家级的资源投入和制度创新,赋能港澳两个特区,彰显“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高效联动,体现融合协作之美
十五运会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由多地联合承办,也是港澳首次当“东道主”,这是中央给予香港澳门的殊荣和信任。
十五运会组委会副主任、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昨日表示:“这次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香港举办大型体育盛事的能力,更可推动大湾区城市的深度融合与协作,促进大湾区内的民心交流,为三地合作协办大型盛事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共同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正如陈国基所言,大湾区城市的深度融合与协作,恰是十五运会的“精彩之笔”。
最经典场面是横跨粤港澳三地的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车轮飞转,风驰电掣。11月8日,100多名运动员在5个多小时的比赛中穿越粤港澳,以时速超过40公里的速度6次通过口岸,却无需停顿。运动员身轻如燕的身姿,丝滑流畅的“无感通关”画面,成为本届全运会上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这一“美丽风景线”主要由三笔画成。一是“技术之笔”:采用对人、车、物“前置查验、闭环管理”的方式,实现了“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二是“指挥之笔”:采用“三车协同”的方式,三地的竞赛指挥车、医疗指挥车、安保指挥车联动,确保信息无缝对接;三是“机制之笔”,以同频沟通、同心决策、同步执行的“三地三同”的联合办赛机制,为赛事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融合协作之美,体现在粤港澳三地的同心共进。此次比赛体现了“三地三同”:一是“三地同标”。在综合考虑三地政策制度和办赛条件差异的前提下,保证三赛区反兴奋剂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二是“三地同步”。开幕式上三地同步升起五星红旗,200名火炬手在四城同步开展火炬传递,普通话与粤语版主题曲《气势如虹》同频传唱。三是“三地同心”。竞技赛场上,粤港澳联队在南狮、龙舟等项目中携手争光,更让融合精神落地生根。
融合协作之美,体现在香港和内地的温馨互动。全运会期间,深圳湾口岸等实施“刷脸”智能通关,内地居民可快速入境观赛;粤港澳大湾区新增5个口岸适用240小时过境免签,便利旅客停留。许多内地运动员表示,到香港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感受到的是周到细致的服务,“一家人”“一家亲”的氛围非常浓厚。
融合协作之美,体现在香港市民参与感、认同感、自豪感的迸发。启德体育园见证了香港男子七人榄球队夺冠的历史时刻,14日晚,当终场哨响,全场沸腾,欢呼声如海啸般冲破夜空,现场化为一片欢腾的粉红色海洋……连日来,香港运动员夺得的每一面奖牌,都点燃市民心中的激情;每一场比赛都是情感共鸣的喷发,都激荡着浓浓的爱国爱港热情。
乘势而上,书写贡献国家新答卷
十五运会期间,粤港澳三地精心设计“竞赛动线即文旅路线”,将19座办赛城市的体育场馆与文化旅游资源有机串联。这犹如闪闪发光的珍珠,被一条美丽的丝线串联成项链。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作为十五运会香港代表团团长,对此次香港参与承办全运会的感悟颇深。她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为香港建设“盛事之都”按下“快进键”。
不仅罗淑佩有如此感悟,笔者在与社会各界的接触中,明显感觉到大家推进发展的自信心满满、共建大湾区的热情高涨、贡献国家的积极性空前显现。
发展经济的信心更足了。十五运会的赛事吸引了大量内地游客来港,本港许多酒店爆满,香港餐饮业整体生意额预计增长10%-20%,直接带动了本地消费,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令人看到香港不缺少消费资源,而是缺少消费场景,只要找准“对接点”“引爆点”,就能出现消费热点。
对大湾区的认同度更高了。本届全运会用体育符号强化了“一小时生活圈”的概念,让“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发展更具象化,达到了“1+1+1大于3”的效果。放眼大湾区,粤港澳三地各有优势,体育领域合作的成功实践展现湾区共同发展的无限可能,各个领域参与湾区发展信心普遍提升。
融入国家大局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作为东道主,香港市民对本届全运会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度、全情投入,赛场内外、大街小巷,“全城全运”的氛围感拉满。中国综合国力在体育,以及相关领域的集中体现,令香港同胞深刻认识到“背靠祖国”的优势可见可感,融入国家大局,必须加快步伐,时不我待!
盛会完美收官,奋斗正当其时。以成功承办十五运会为契机,香港可乘势而上,书写贡献国家新答卷。
提升承办体育赛事能力,助力体育强国建设。本届全运会香港赛区承办了八个竞赛项目与一个群众赛事活动,协办公路自行车和田径马拉松两个项目。香港在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未来承办更多国际级赛事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做好内联外通大文章。香港拥有国际化的裁判团队、多语言服务和国际媒体对接能力,承办十五运会,使香港对国家体育比赛的情况更加了解,为提升我国体育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推动机制创新与要素流动,深化大湾区合作。在此次联合办赛过程中,粤港澳三地探索出“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创新模式,以及三地在赛事数据、票务系统等方面的跨区域协同,体育赛事合作的成功范例,给大湾区多领域、深层次的机制对接和要素流动提供了启示和经验,香港可在诸多领域推动破局开篇。
十五运会精彩落幕,新的起点上策马扬鞭,粤港澳万马奔腾,气象万千;香港奋勇争先,勇往直前!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