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郭玉丽(左)去年到加沙参与人道救援工作。右图:加沙人道需求依然庞大,红十字会呼吁大众继续支持。
【大公报讯】记者王亚毛报道:急症室医护人员见惯大小手术,却从未见过枪伤和炸弹伤,怀着治病救人的初心,香港红十字会多名医护走入战地,将人道主义精神传递至加沙战乱前线,深刻体会战地与和平地区的巨大差异。有医护表示,当亲眼见到受伤长者因资源不足而丧生,感慨“若换在香港,一定救得返!”
“当时只觉新鲜有趣,从未想过这份热情会延续半世纪,更带我走进战地。”66岁的资深急症室护士陈志强,去年在香港红十字会的香港人道年奖获嘉许,他多次前往尼泊尔、孟加拉、地中海、加沙等地参与救援工作,多年的前线经验,累积了扎实的医疗技能,亲眼见到灾民困境,更坚定了他投身国际人道工作的决心。
资源短缺 伤者不幸失救
去年6月,陈志强跟随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前往位于加沙南部拉法市的加沙战地医院,参与医疗救援,其间负责急症室手术,也要承担门诊的基层医疗服务,“当地每日有二、三百人排队看街症,肚痛、皮肤病、伤口处理样样都要顾。”他说加沙的医疗系统已近乎瘫痪,平民连基本就医需求都难以满足,更让人揪心的是创伤病例频发,“基本每日都有炸弹爆炸伤者,枪伤、爆炸伤都是在香港从未见过的。”
他回忆,抵达加沙的第三日便遇上附近炸弹爆炸,一位长者受伤后出现气胸与血胸,“在资源不足下,我们只能为他插引流管排气,但难以做更精细的检查,等他情况暂时稳定,就要立刻救其他病人。”尽管团队全力抢救,但资源与人手不足,这位长者还是未能撑过当晚,“若是换一个环境,比如在香港,他的存活率一定高好多,这种无力感特别难受。”
短短两周的加沙救援经历,就足够让陈志强深刻体会到战地与和平地区的巨大差异,“香港急诊有充足的人手和设备,但在加沙那种极端环境,药物、纱布、敷料等等经常不够,加上人手不足,即使面对大批伤者,也只能取舍,我只能尽我所能,努力再多救一个人。”
同样在今年3月投身加沙救援的吴少彬医生,以麻醉科专业为伤者撑起防线。今年52岁的吴医生,曾任职急症医生逾15年,早年在非洲参与救援,体会贫困地区伤者急需手术却缺乏麻醉支持的困境,亲眼目睹病人因无法麻醉做手术而失救,他毅然决定重新攻读麻醉专科,在多年的学习经验积累后,再次踏上国际救援的征途。
在加沙的六周时间,吴少彬形容是“高安全防护下的监禁式工作”,医护只能在宿舍和医院“两点一线”之间活动,离开这片区域就有被流弹打中的风险,而且住宿条件艰苦,“三、四十人住在一起,但只有三个厕所,所有人都是善用时间、善用资源。”
12岁女生活被摧毁
战争带来的创伤让吴少彬刻骨铭心,他最难忘的是准备离开加沙当日,一名12岁女孩遭炸弹炸伤,“她头上还紮住个漂亮的Hello Kitty饰物,但面部已经被金属碎片割开,从额头到嘴唇整个裂开一半,手指也被炸烂。”他为女孩缝合了数十针,“即使缝合好,还是会留好大的疤痕,手指亦不知能否癒合,一个小孩要承受这么多,难以想像以后如何生活。”
谈及这段经历对行医路上的影响,吴少彬坦言,“天灾固然可怕,人祸更恐怖,战争对平民的创伤太深,但你却无能为力,唯有帮伤者减轻痛苦,就算环境艰苦、有危险,都值得。”未来,他仍计划继续参与人道救援,希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到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