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无惧艰辛/每个伤者只能用20秒评估伤势

2025-11-23 05:01: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左起)陈志强、吴少彬、郭玉丽和梁伟贤走入加沙救援,深刻体会到战地与和平地区的巨大差异。\大公报记者黄洋港摄

  加沙战地医院每日面对生死,令进行救援工作的医护更深刻体会生命的脆弱。纾缓治疗专科护士郭玉丽在极端环境下,仍坚持教授当地医护为伤者做临终纾缓关怀,让伤者尽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下离世,她说,“学会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开,同样有意义。”

  同样热衷于人道救援工作的护士梁伟贤回忆,急症室永远处于高压状态,“最多时四张床躺着病人,地面上躺满病人,门口还有大批伤者涌入,平均每个伤者只能用20秒评估伤势”,他要快速判断伤者是否出血、骨折,能否等候做手术或需即时抢救,“这种压力,在香港是难以想像的。”

  自幼乐于助人的郭玉丽,在考取多重医疗专科资格后,2004年起担任香港红十字会的义务护士,后来常见到加沙一带战争中儿童惨死的报道,她深受触动,“见惯了生离死别,更明白最后时刻的尊严有多重要。”去年6月,她走进加沙,在战地医院开展为期6个星期的人道服务。

  在加沙期间,郭玉丽不仅要应对紧急状况,更要教授当地护士,如何照顾临终的病人,实践纾缓治疗的理念,“有一次,急症室护士找我,有个30多岁的女病人受伤后感染,情况好差,基本已无法医治。”郭护士立刻在隔离区腾出空间,为伤者安排出简易但舒适的环境,让她在干净、安静的空间度过最后时光,“临终病人会有好多症状,就算救不回生命,也要学会尽量纾缓他们的痛苦。”最终,病人在当晚离世,但其家人与当地护士都多番感谢,“他们说病人在最后一刻走得并不痛苦,多谢我带来的温暖。”

  冀更多年轻人参与救援

  梁伟贤,已有十几次国际救援经验,从巴基斯坦水灾到叙利亚战地,危险与挑战从未令他动摇。他自去年6月首次抵达加沙,先后三次驻守当地,其间挑战超乎想像,“我第一次到加沙的8个星期,中间只休息过两日,其他时间基本每日是24小时待命,半夜有十几个伤者送来,即刻要冲去帮手。”

  梁伟贤将于下月第四次奔赴加沙,他说:“我会继续去。希望将人道精神传递出去,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