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AI走进医疗/AI製药加速新药面世治罕见病

2025-11-24 05:01: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李煜,正与百图生科进行三项与AI有关的研究,预料能为新药研发带来灵感。

  编者按

  “AI技术超越人类智慧后,最明显的影响将体现在医疗领域。”入选时代杂志“AI百大影响力人物”的库兹威尔在今年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在2032年后就能让人类停止老化,且未来AI与人类大脑连接后,可大幅增进人类智力,治癒大部分疾病。

  对于AI医疗发展抱有乐观态度的专家不在少数,2024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借自行研发的Alpha fold 2 AI模型,攻克了预测蛋白质复杂结构的世纪难题。三位得奖者展现出强烈的信心,宣称模型的发明将会在2036年治疗人类所有的疾病,人类寿命有望延长至150岁。

  这一充满无限想像的领域,吸引愈来愈多的探索者加入。那么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大公报》记者邀请香港高校相关的研究学者,从药物研发、癌症诊断、影像分析、居家健康护理等角度,全面剖析香港学术界在AI医疗发展方面的成绩和现况。其中有学者赞同AI医疗将给人类健康护理带来转折性的改革,但认为这是一个逐步前进和变化的过程,而非突变式的改革。

  AI时代的到来,将会为医疗行业带来怎样的奇迹?美国AI企业Anthropic执行长Dario Amodei使用“压缩的21世纪”一词来总结他对AI发展的乐观看法。他说,人类可能在未来5至10年取得相当于50至100年的进展,例如治癒癌症、应付传染病并找出预防阿兹海默症的方法。

  愈来愈多的研究似乎都在证明着AI作为“医疗发展加速器”的角色,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李煜及其团队,正与百图生科(BioMap)进行相关的三项研究,其中AI药物协同预测项目,可帮助预判多个药物组合使用的效果,有望为医生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以及为新药研发带来灵感。“在药物研发十年期间,大概有三至四年是做药物筛选;而在AI的帮助下,这个过程可缩短至一年左右。”李煜说道。\大公报记者 汤嘉平(文) 林少权(图)

  传统的新药开发领域普遍存在所谓的“双十法则”,意思是指一款创新药物的研发通常需耗时十年、投入约十亿美元,且成功率偏低。这使得许多罕见疾病所需的特殊药物,难以获得足够的研发资源。

  预测药物组合效果 免人手测试

  李煜教授表示,临床上常需采用联合用药策略去治疗疾病,因为单一药物往往效果有限。然而,哪些药物的搭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哪些药物的搭配又会导致效果相互抵销甚至变差,就需要科研人员逐一地去尝试,“就像钥匙和锁一样,钥匙是药物,锁是发生病变的蛋白质。”科研人员需要制造出一把最适合的钥匙去开这个锁,而这个钥匙需要经过多种材料和不同的凹口设计组合,打磨成千百种不同的模样去开不同的锁,让病变之处恢复正常。

  “传统的方法,就是我给你一万把钥匙,你就一个个慢慢去试,总有一个能打开。然后现在我们的AI药物协同预测项目,就是会直接告诉你,哪些药物组合是可行的,即哪些潜在的钥匙是能开这个锁的,然后你直接去试就好。”李煜解释,这就是药物研发必须经过的药物筛选阶段,该阶段一般需要三至四年,而AI药物协同预测项目则有望将时间缩短至一年,即整体的新药研发时间,可能从原先的十年缩短至七年左右,甚至是更短的时间。

  此外,经过实验发现,AI药物协同预测项目预测药物组合效果的准确率,会比现有技术提升10%至30%,即使是未见过的新药也能准确地预测效果。

  谈及该项目所运用的AI大模型,李煜介绍,该AI大模型是以蛋白质语言为核心的大模型,在预训练阶段学习多模态大规模生物资讯(包括药物、细胞系和疾病)和图结构,并进行微调,即针对特定的预测任务进行模型参数的调整和优化。(见药物组合协同作用预测模型框架图)

  发现逾300种胰腺癌药物组合

  至于蛋白质语言,李煜教授解释,正如人类拥有语言,生命世界也有一套由胺基酸序列构成的“分子语言”,即蛋白质。而人工智能(AI)领域的蛋白质语言模型(PLM)展现出解码这套语言的强大能力,能够精准预测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我们根据这个蛋白质的结构,才能去设计或者发现药物。”

  目前,该AI药物协同预测项目已针对胰腺癌的治疗,发现300多个具有协同作用的新组合。李煜透露,团队现时也在用此技术研究抗生素抗性药物,以及包括治疗渐冻症在内的罕见病的药物。对于疾病数据稀缺、模型面临“小样本学习”的挑战,李煜指团队也在想办法去扩展数据的来源,“不光是用这一个疾病的数据,我们可以用很多不同疾病的数据,如果这些疾病是相关的。比如说神经退行性疾病,那么不光是有渐冻症,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跟运动神经相关的疾病,这些疾病的数据都是有可能帮助模型去学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