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蔡璟与研究团队合力开发LungRT Pro,技术已开始落地应用。下图: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蔡璟教授介绍LungRT Pro,该系统能减低传统造影辐射风险。\大公报记者林良坚摄
AI生成图片相信大家已不陌生,但AI若能在短时间内生成验身时的功能扫描影像,比传统扫描还能大幅减少辐射危害,你会否乐意尝试?
香港理工大学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蔡璟教授及其团队,收集逾百名肺癌患者的电脑扫描影像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开发“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疗辅助系统”(LungRT Pro),可以自动分析电脑扫描影像,毋须用上含辐射的造影剂即可生成肺部通气及灌注功能影像,准确分辨肺部不同区域功能;在进行放射治疗时,较传统方式更能精确保护肺部高功能区域,降低放射性肺损伤风险。目前该技术已落地,并与多家医院展开合作。\大公报记者 邱梓茵、汤嘉平
肺部核心功能主要有二──通气与灌注,即空气在肺部的分布情况,以及血液供应状态。蔡璟解释,传统检查如吹气式肺活量测试,仅能反映肺部整体功能,无法显示功能分布及具体受损部位。因此,需专门的肺功能影像技术(SPECT)作进一步评估。
SPECT虽精确度高,但在具体执行上存在诸多麻烦。蔡璟指出,此类检查费用高昂,在香港一次收费介乎5000至15000元;且需吸入或注射含放射性同位素的标记物,会产生额外辐射风险,检查时间亦颇长。对于需接受放射治疗的癌症患者而言,这项检查难成为常规项目。
更精确保护肺部高功能区域
为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蔡璟团队研发LungRT Pro影像技术,于2019年收集了玛丽医院73例患者的资料,通过搭建三维注意力残差神经网络,从普通CT图像中提取肺组织疏密、明暗变化等纹理特征,并重构肺功能影像。团队之后通过模型预训练和微调阶段选取84个样本用于学习与交叉验证,剩余62个样本用于测试,以评估模型效能。实验证明,该技术与传统基于显影剂的核子医学肺部造影有逾80%相似性。
与传统肺功能影像技术相比,蔡璟表示,AI肺功能影像技术具有三大优势:其一成本效益高,仅需常规CT数据即可生成,大幅节省检查开支;其二安全性佳,毋须额外使用造影剂,避免额外辐射,对患者更友好;其三效率突出,完全基于计算生成,毋须单独安排扫描,大幅提升检查时效。
除了肺功能影像生成,LungRT Pro还能延伸应用于肿瘤放疗。他举例,放射疗法中,理想情况是将肺部高功能区域的剂量尽可能地降低,对这些区域进行保护,不影响病人术后正常生活。“英国一位患脑癌的小提琴家,为在手术中保护自己演奏功能区域,在治疗期间持续拉琴,启动脑部相关功能区──这恰恰反映现时治疗需求的变化。”蔡璟表示,在许多癌种的生存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现时许多癌症治疗关注已从“保生存率”转为“保护身体功能”。
技术缩小地区医疗资源差异
问及技术发展进度,蔡璟透露,目前LungRT Pro的临床合作正按部就班推进;其中,肺功能影像的合作已开展至少两三年,因该环节不影响患者治疗流程,技术落地相对顺利,已与多家医院“搭好桥梁”。至于放射治疗计划的临床试验则属新启动项目,现阶段刚刚展开,为初起步项目。
“AI加入医疗行业是势不可挡的。我认为一方面AI可以帮助提升医护效率,一方面能帮助缩小地区之间医疗资源的差异。”谈及研究AI医疗的课题,蔡璟说:“AI改革影像诊断行业,这些事已经逐步将构思变成现实,我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要做好准备,对未来的医生做好培训。事实上,我了解到我们现在很多的医学院已经在做这件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