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这些年台湾青少年自杀率年年攀升,引起台湾社会高度关注。\资料图片
据台媒报道:2022年儿童权利公约国际审查会议,本月14日到16日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并由5位联合国专家担任审查委员,但台卫福部门在会中被问到,为何青少年自杀率升高时,竟将原因归咎于,因为“台湾高楼增加”,导致青少年冲动性跳楼增加。台当局官员的这番冷血的分析,引起舆论的强烈不满。台湾少年权益与福利促进联盟批评,即便扣除跳楼自杀,民进党官员仍无法解释,为何台湾青少年自杀率年年攀升的主因。两岸学者指出,岛内生活压力大,令一些年轻人看不到出路,产生心理问题,导致自杀率上升。
台北近日举行儿童权利公约相关会议。在当天的会议中,来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国际审查委员提到,台湾生育率很低,少年儿童死亡率却很高,特别是自杀比例和交通事故,并询问台当局“是否进行了相关研究”。对此,台卫福部门官员谌立中先是回应道,台湾历经工业、商业化的发展,家庭支持力道降低,确实让少年儿童自杀率上扬,尤其是最近5年。但他进一步辩解称,如果扣除跳楼因素,其实岛内青少年自杀死亡就“没有那么明显”,还提到是因近年台湾高楼增加,导致很多人冲动性跳楼。
岛内25%中学生曾想自杀
台卫福部门的解释引起岛内青少年权益组织和民众的猛批。台湾少年权益与福利促进联盟称,卫福部门不仅没有正面回答国际委员问题,甚至显示出主责部门专业度远远不足,要求卫福部门公开道歉、严惩不适任的官员。台湾“人本教育基金会”批评称,这正好证明当局并没有好好调查过环境或结构性因素,太习惯于把精神困扰、自杀事件都归因到个人,所以才“胡乱说了一个高楼增加”。不少网民也在相关新闻评论区纷纷讽刺留言称:“怎么不怪地太硬”“以后规定不能建高楼好了”“同理可证撞车是车太多”、“浮尸太多,是因为台湾四面环海”。
然而,对于岛内青少年保护团体的指责批评,谌立中16日声称,自己的话是被“断章取义”,拒绝道歉。
据台媒报道,台卫福部门发布的“2021年青少年健康行为调查报告”显示,过去12个月,约有25%的初高中生曾想要自杀,更有约15%曾拟出自杀计划,显示岛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台当局忽视道德心理教育
另据大公报记者苏榕蓉报道:岛内学者李正圻向大公报表示,青少年自杀是生理、心理、社会及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重因素造成的。民进党当局大搞“去中国化”,在修改课纲的过程中同时也把学生们应该要学习的孝顺父母、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都忽略了,造成年轻人抗压性很低,挫折忍受度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责任心。岛内青少年自杀率上升,是台湾教育失败产生的后遗症。民进党眼里只有选票,对青少年的百年教育根本没有用心经营。
李正圻表示,民进党执政6年多来,“缺、乱、差”已成施政代表字,治安恶化、物价高涨、生活压力不断上升,两岸关系也充满不确定性。这些都使台湾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压力大、希望少、未来充满未知的年代,从侧面反映出民进党当局施政失败。
台胞心声:
台北市民许陈品
“台湾青少年自杀上升,是因为高楼太多”─民进党官员的言论非常荒谬,之前还有官员说“要防止烧炭自杀,最好的方法就是‘改掉中秋节烤肉的习惯’”。民进党“完全执政”,却“完全不负责任”。
台北市民吴宇恩:
为民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是台当局的首要工作,但台湾青少年自杀率上升,可见台当局严重失职。民进党官员依旧摆出高傲自大的态度,根本就是失能失德。
台南市民陈昱旗:
台当局的无能作为让年轻人看不见未来,有的还被迫沦为诈骗人蛇集团的成员,命运多舛。蔡英文曾承诺 “最挺年轻人”的话语,如今看来不是“相挺”而是“相害”。
台北市民刘性仁:
台青少年自杀率高与台青缺乏成就感及方向感有关,再加上经济差,失业率高,这些都是青少年自杀的主因。校园霸凌问题和毒品肆虐,蔡政府责无旁贷,难辞其咎,无力也无心解决。
校园霸凌猖獗 “手机世代”难应对
据台媒报道,台当局卫福部门统计,12至17岁青少年“蓄意自伤”趋势从2014年逐年攀升,在2019年达到历史高峰。全台不分龄自杀死亡率逐渐趋缓,但为何越来越多青少年却轻生?据报道,2022年3月全台就有3起中学生坠楼身亡事件曝光,6月至8月也有4件。
全台自杀防治中心统计,15至24岁为青少年自杀的主要族群,近5年每年死亡人数约在200人上下;14岁以下学童自杀的人数则在近年有明显成长,2005至2017年皆只有个位数,但在2018年突破十位数,更在2020年翻倍至21人。若以各年龄层自杀死亡率来看,25岁以上的族群皆有下降趋势,唯12至17岁及15至24岁年龄层的自杀死亡率逐年上升。
岛内有报告指出,自杀目前在青少年十大死因中占第二位,仅次于意外,显示青少年自杀问题已不容忽视。
台湾教育部门的报告曾指出,学生自杀死亡难单一归因,人际、情绪、家庭困扰、中辍拒学等问题皆包含在内。台北市自杀关怀访视员刘芳语表示,“现在校园霸凌可能是24小时的,小至班上的Line群组,大至可能在学校的网页,这个变化造成的压力,其实是比以前来得多。”当手机荧幕取代“面对面”的互动,难以传递表情与情绪,让青少年更容易“误判”对方的感受,饱受人际挫折。当霸凌行为渗透线上与线下,青少年更难以从中抽身。有教育工作者认为,“滑(手机)世代”的孩子,人际关系横跨虚实,“看似很容易接触到你想要接触的人,但在关系的品质反倒是疏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