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17年6月,百位两岸新人在厦门举行集体婚礼,共同体验闽南婚俗。\中新社
【大公报讯】据环球时报报道:2月3日,台湾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简称“婚促会”)会长锺锦明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最近20年来,两岸婚姻数量从最多时2003年的3万多对,下降到2019年疫情前的6262对,再到疫情期间低迷到不足1500对(下跌幅度超过95%),两岸婚姻可以说出现了“大跳水”。他指出,疫情期间民进党当局在岛内“反中”的政治操作,人为冲击了本就受到种种不公正政策制约的两岸婚姻,民进党当局应以民众福祉、两岸和平为重,摒弃选举导向的政治私利。
自全球爆发新冠疫情以来,民进党当局以防疫为借口单方面宣布从2020年2月开始停止两岸“小三通”客运航线,阻碍两岸正常往来,特别是陆配及子女赴台。
疫情3年来两岸婚姻最淡
作为两岸婚姻工作的推动者和见证人,锺锦明表示,一个个小家庭的悲欢离合,也暗合了两岸关系的起伏。两岸自1987年恢复民间往来后开放通婚,之后通婚人数不断增加。 两岸已经结成了30万-40万对的配偶。在过去20多年里,新增两岸婚姻最多每年有3.4万对,但疫情这3年来其实是最淡的。2022年只有4070人,也就是2000多对的两岸婚姻;2021年更少,只有2906人,不足1500对。
锺锦明指出,新冠疫情爆发后,民进党当局加大政治操弄的力度,抱着对大陆同胞的仇视心态,暂停大陆同胞来台探亲,甚至连两岸婚姻的小孩和陆配都禁止入境。家庭不能团聚,让两岸婚姻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了解到疫情期间有一个小孩子,他的大陆妈妈跟台湾一名男子结婚,继父接受该小孩来台湾,但民进党拒绝让这个孩子来台,他只能一个人在大陆。没办法,妈妈也只好留在大陆照顾他,这种状态持续了将近一年,双方甚至会因为照顾孩子和入境方面的问题吵架,导致这个本应美满的两岸家庭无法团圆。”锺锦明说。
谈及现在两岸年轻人通婚,是否很关注对方的政治立场时,锺锦明说,据他观察,岛内年轻一辈并没有过多关注彼此的政治立场。“我们家庭也是两岸婚姻当事人,我一直教育小孩,他的外公、外婆和很多亲戚朋友都在大陆,他总是有亲人在对岸。”
锺锦明指出,现在岛内越来越多女同胞跟大陆男同胞结婚后,大多数可能就会选择到大陆生活和工作。因为大陆同胞经济条件比较好,而且大陆对两岸婚姻持开放支持的态度,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婚姻审查或者其他方式。相比之下,岛内对两岸婚姻是有一种“制度钳制”的,对结婚双方更是时常检视。
台当局对陆配处处设限
锺锦明介绍,台当局在很多政策上设限,例如陆配须经过依亲居留转长期居留、长期居留再转定居的环节,其中还会面临当局的检视和审查。陆配从结婚到取得在台湾的定居权,大概要6年,身份证取得年限要比外籍配偶长2年。其间,陆配还会受到当局行政政策干扰,如有些婚姻当事人只是因为工作原因可能要短暂分居,但有时候会被台湾当局认定婚姻真实性有问题,撤销配偶的居留身份,并被强制出境,这种婚姻就是被迫拆散的。
“两岸婚姻不应该有这么多政策上的钳制,毕竟岛内跟大陆语言文化相同,能够很快融入彼此的环境。”锺锦明说,两岸交流应回归到疫情以前,回归到2008年到2016年,那时候大陆人可以到台湾观光、探亲,两岸还有很多学生交流,这样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