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两岸 > 正文

台设计师赴闽创业 打造“茶旅小镇”

2024-12-30 05:02: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福建永泰县“茶旅小镇”的茶田在阳光的照耀下别有一番景致。右图:福建永泰县“茶旅小镇”的茶座,清幽舒适。

  “我希望邀请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体验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像榕树一样向下扎根汲取养分,共同留下我们的足迹。”来自台北的青年设计师曾芝颖向大公报记者表示,在文创设计方面,大陆的市场广阔,台湾的设计有创意,彼此优势互补。作为最早一批在福建参与乡村振兴的台湾青年,曾芝颖用“台湾经验”的新视角,发掘一座又一座福建村庄的特色之美。从改造闽清梅城印记街区到打造“茶旅小镇”,曾芝颖在大陆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大公报记者 苏榕蓉福州报道

  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福建省不断探索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新路,首创以乡建乡创为主题的闽台合作模式、第三方全程辅导服务模式和两岸建筑师联合驻村模式,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引入150多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逾500名台湾专才以陪护乡村的形式在闽就业创业,曾芝颖就是其中之一。

  文创设计融入地方特色

  来大陆前,曾芝颖在台湾从事文化活动、建筑奖项等的经营与推广,拥有丰富的文创设计与活化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经验。2016年,她带着梦想赴福建福州发展,但初登陆却触了礁:因沟通模式的差异和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她的创业之路走得非常艰难。两年后,她参加了“两岸青年设计大赛.美丽乡村”,对闽清雄江地方元素进行了提炼,设计了一组吉祥物及产品设计,很受好评,还因此加入了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发起的“两岸建筑师联合驻村行动”,成功接下了闽清梅城印记街区项目,这也是她在大陆参与的首个项目。

  曾芝颖注意到,当地政府对梅城印记街区的改造强调“文化创新”,希望挖掘城市记忆、活化街巷历史。“不能硬套过去的经验,要深度融入当地风土人情。”于是,她带领8名台湾青年的团队,走进当地的各族宗祠和古建筑,又一一走访漆器舖、中医馆、粉乾店等,亲身感受传统非遗文化,挖掘文化故事。“当时我们花了3个多月,完成了纪录片制作、开街活动策划和街面景观布置。”曾芝颖回忆,这样的效率对她而言是“破纪录”的。

  梅城印记街区改造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修旧如旧,建新如故”,这让曾芝颖联想到台北的大稻埕特色街区,于是她在继续参与第二期工程、规划引进适合的业态时,特别邀请了大稻埕特色街区的青年代表来做交流,并为街区的特色老店做品牌翻新。此外,在保护古厝的基础上,曾芝颖还协助引进咖啡馆、酒楼、酒吧、直播电商等新兴业态,让老街焕发生机。如今街区既是当地的文化旅游地标,也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开设两岸建筑人才交流平台

  梅城印记街区项目“一炮而红”之后,曾芝颖以闽清为起点,带着“榕台合作”团队一步步走出去,走向永泰、仙游、泰宁等八闽大地的广袤乡村,走出了一条融合两岸特色专长的乡创之路。2021年,扎根福建乡村三年的曾芝颖与永泰县同安镇政府签约,协助该镇打造“茶旅小镇”项目,草木谷被定为这一项目的示范样板。彼时,当地返乡青年卢贵云刚刚接手父亲的千亩茶园,也思考着如何从种茶、製茶向茶旅融合方面拓展,曾芝颖的到来,开启了草木谷的三产融合之路。茶山上原本荒废的一栋老旧建筑被改造成集民宿、采茶製茶体验、茶文创产品展示于一体的闽台茶文化艺术中心,春可品茶、夏可纳凉、秋可采摘、冬可养生。经过两年的运营与摸索,现在的草木谷已经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在闽清雄江镇梅雄村,曾芝颖带领团队协助建设了库区移民文化馆、海峡乡建乡创家园,并先后推广了TheWild乡见江边精品民宿等业态,依托当地库区移民新村的独特风情,吸引游客慕名而来。今年,她又与闽清小镇许下了15年之约,以“小镇运营”的身份继续留在雄江。曾芝颖说:“现在我们正在创建‘城乡永续学院’,未来,学院将成为两岸青年建筑人才的培训平台,为他们提供宽阔的舞台,激励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