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怀璞长子夫妇展示王怀璞收藏的邮票。
在1912年至1949年的集邮文化发展,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标志之一。随着集邮的发展,各地也成立了数量不一的集邮会社,在北京以门市形式营业的就有1928年开办的华北邮票社等29家、天津有43家、南京有16家、上海拥有112家集邮会社。大多会社都创办有会刊,提供邮票及其保存信息、集邮经验、外国信息和会展等的宣传介绍,众多集邮人士都曾在邮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集邮经验,为集邮的发展建言献策。邮刊在集邮圈内具有影响力。
邮票、邮刊既是邮政历史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的重要资料。王怀璞说,他的收藏重点聚焦于抗战时期所发行的邮票,其中包含了“邮票”与“邮路”,其中邮票又因印制厂不同,有各个版本的区别。邮路的部分,又分“国内邮路”与“国际邮路”,见证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饱受战乱的血泪与辛酸。
王怀璞收藏的邮票中,有全套“先烈像北平版邮票”格外珍贵。1931年,由先烈遗属提供先烈遗像照片,经选定后,先由德纳罗公司镌製凹版邮票母模,再由相关部门印刷局翻版印制。
票面图案格式与孙中山像伦敦版相同,中央为先烈像,框以椭圆花圈,顶端中央为国徽,全套十二枚,分刊六位先烈遗像:邓铿、陈英士、廖仲恺、朱执信、宋教仁、黄兴。
凌子婷介绍道,“这套邮票中的烈士陈英士,浙江湖州人,他是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和武装反袁的主力干将之一,在辛亥革命的关键阶段,陈英士积极参与,被孙中山曾称为革命首功之臣。”
此外,藏品中有相当数量的伪满洲国发行的邮票,记录了中国饱受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一段屈辱与创伤。
“父亲希望他的收藏有朝一日能全部数字化,可助有志者作分享与研究。”王岳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