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两岸 > 正文

抗联老兵忆抗日事迹 台青年补抗战历史课

2025-07-08 05:01: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两岸媒体人7日在哈尔滨聆听抗联老战士王济堂讲述艰苦抗日的故事。\大公报记者于海江摄

  20多家两岸媒体记者及网络博主最近踏上龙江大地,参加“铭记历史 共筑和平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两岸媒体龙江行活动,开启了一场“铭记八秩历史,共筑和平未来”的探访之旅。

  正值“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当天行程的重要一站,便是拜访95岁高龄的东北抗联老战士王济堂。这位历经抗战烽火的英雄,用自己的一生书写着传奇。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与侵略者斗争的英勇篇章,更是那段波澜壮阔抗战历史的生动缩影。台湾媒体记者们怀着崇敬与好奇,走进王济堂老人的世界,聆听那段永不磨灭的抗战记忆。\大公报记者 于海江、王欣欣哈尔滨报道

  东北抗联老战士王济堂1930年6月25日出生于哈尔滨市道外区一个贫苦家庭。在那个动荡不安、民生艰难的年代,他8岁便遭遇了丧母之痛,小小年纪就不得不随大伯经营豆腐坊来维持生计。生活的困苦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孩子,反而让他更加早熟和坚韧。

  1943年1月,对于王济堂来说,是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经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十二支队领导人张瑞麟批准,他加入了抗联地下组织。从此,这个年仅13岁的少年,肩负起了沉重的使命,以半工半读工人身份潜伏于三棵树铁路工厂,代号“小猫”。

  王济堂加入抗联地下组织后,迅速展现出了过人的机智和勇敢。他以铁路工人身份为掩护,积极投身于破坏日军铁路扩轨计划的行动中。当时,日军妄图将车钩改为苏联式标准,以加强其军事运输能力。王济堂深知这一计划的危害性,于是通过消极怠工、拆卸关键部件等方式,巧妙地拖延了日军的运输计划。

  执行任务险被日军捅死

  1944年7月,13岁的王济堂再次接到了重要的情报任务。他以铁路检车工身份为掩护,勇敢地跳上了日本关东军专列,执行侦察兵力部署的任务。在这列充满危险的列车上,王济堂小心翼翼地执行着任务。他深知,一旦被日军发现,等待他的将是残酷的折磨和死亡。然而,危险还是降临了。日本宪兵发现了王济堂的异常,质问他“幹什么”。王济堂迅速出示铁路证件,试图证明自己的身份,但仍遭怀疑。日本宪兵突刺其头部,他急忙闪躲,左眉骨被划伤,鲜血瞬间流了下来,接着刺刀又捅入他的左肩窝。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济堂趁着宪兵不备,毅然从飞驰的列车上跳下。尽管身体剧痛无比,但他强忍着伤痛,拼命逃回联络点。脱险后,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坚持传递了“日军虚张声势、每节车厢仅7人”的关键情报,为苏军判断战局提供了重要依据。

  台年轻人应多了解抗战史

  尽管这些抗日经历已过去多年,但王济堂忆述这些往事时仍颇为激动,在场的不少台湾媒体人也相当感动。台湾媒体人邱庆龄说,今天是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在台湾他小时候也读过抗战的历史,但读得很浅。来到大陆的这12年,他真的学习到了很多。他铭记在抗战14年里,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如今的新中国。

  邱庆龄表示,在他的心里,没办法原谅当年日本侵略者曾经对中国犯下的罪行,也没办法替先烈先祖原谅他们。他感慨,我们现在能在这个新中国过上好日子,真的很不容易。他还呼吁台湾青年应来大陆走走看看,了解大陆的历史和文化。就像他这次来到哈尔滨,了解到这里有很多少数民族为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济堂表示,海峡两岸同宗同文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愿景。两岸一家亲,欢迎台湾年轻的朋友来到哈尔滨,就像自家亲戚一样走动。这样的两岸交流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