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两岸 > 正文

族谱电子化 “掌中有谱”助台胞寻根

2025-08-06 05:02: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福建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艺平(右)演示KFA手机族谱查询系统。

  “输入姓名,几秒钟就能在数万条纪录里找到家族脉络,还能查清两岸宗亲的辈分关系。”福建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艺平一边演示KFA手机族谱查询系统,一边向大公报记者介绍。只见他在系统江氏谱系中输入“林宣”与“彦震”,屏幕瞬间呈现两人的家族树:15世先祖江伯泉的后裔分别在大陆与台湾繁衍,在大陆的25世江林宣与在台湾的27世江彦震为叔公与侄孙关系。

  这套由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系统,目前已收录300多个姓氏、44765个分支谱、500多万条纪录,让两岸同胞通过手机就能“掌中有谱”,轻松追溯根脉。\大公报记者 蒋煌基泉州报道(文、图)

  “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日前在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式揭牌落成,“回首家山──闽台寻根文化展”同步开幕。该中心隶属于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面积690平方米,集展示、收藏、研究、服务、交流功能于一体,设有“回首家山”文化展展示区、收藏区、查询区、交流区、操作区。其中,收藏区按姓氏拼音顺序分类上架馆藏族谱,查询区引入KFA系统提供数字化查询服务,操作区则通过高清扫描仪对珍贵族谱进行数字化留存,为两岸寻根需求提供全方位支撑。

  用手机随时随地查询族谱

  走进“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的收藏区,铁质的架子内,每层樟木隔板还散发?清幽香气,柜内整齐陈列?闽台缘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收集的两岸纸质族谱。“这些樟木隔板,既能防潮防虫,又能长久保存族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范怡婷表示,库房内的族谱按姓氏大小分类,涵盖了台、闽、粤、湘等21个省市的174个姓氏,截至2025年6月已达2852部11021册。

  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捐献的族谱,中心的操作区成为了“数字守护者”。工作人员通过高清扫描仪,将纸质族谱转化为电子文档,既保留了原始信息,又避免了珍贵史料的损耗。“有些族谱已有数百年历史,数字化不仅是保护,更是让这些‘沉默的历史’重新发光的过程。”范怡婷说。这种“发光”体现在KFA系统的应用中。今年6月10日,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向闽台缘博物馆捐赠了这套系统及8部15册族谱。研发部负责人邱盛樑表示,系统的优势在于“查询便捷、信息准确、高效修编”,能实现人机对话,让两岸同胞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查询族谱。正如江艺平演示中所展现的,无论是单人家族溯源,还是两岸宗亲关系比对,系统都能快速呈现结果,让“数百年前是一家”的事实清晰可辨。

  “数字化寻根”便捷高效

  “让台湾年轻人用手机查族谱认祖归宗,比我当年做‘两岸信使’时方便多了。”在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揭牌当日,参加活动的台胞田圻畅感慨寻根方式的时代变迁。在两岸尚未直接通邮的年代,他曾帮助700多个家庭传递书信、促成团圆,而如今,数字化技术让寻根之路变得便捷高效。“科技拉近了距离,但不变的是对根的眷恋。”田圻畅认为,让台湾年轻人通过族谱认识祖先、了解大陆,才能真正记住“家山何处”。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负责人庄小芳表示,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近三年台胞查询族谱的需求量增长了3倍,其中青年群体占比显著上升。为此,中心计划继续丰富族谱馆藏,推进福建省内谱牒资源整合,打造大数据库,并通过AI赋能提升寻根精准度。

  “谱牒是两岸共同的心灵归属,数字化让这份归属更易触及。”庄小芳说,截至目前,博物馆已通过谱牒研究协助360多对两岸宗亲成功寻根,未来将努力突破闽台谱牒资源整合的瓶颈,让更多“根”的故事被看见、被延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