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台湾青年林书任和父亲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打造了2.5万亩高标准油橄榄基地。\受访者供图
【大公报讯】记者向芸成都报道:在台湾青年林书任最初的人生规划中,四川凉山并不是选项之一,但父亲林春福要求他每个季度到当地卖橄榄油赚取生活费,而父亲的执著和激情也深深打动了他。毕业后林书任放弃北京的工作,来到凉山与父亲一起创业。
初赴农村曾不适应
林书任笑言,当时有师长跟他说“别做让自己后悔的事”,而他最初到凉山时“确实每天无时无刻不在后悔”。“我从小在城市里生活、上学,城市跟农村的各方面差异特别大。虽然读博士时也卖过橄榄油,但我觉得只是一种社会经历,没有想过毕业后会到农村工作。”但慢慢地,林书任从中找到了意义:从小处说,可以支持父亲的创业梦想;从大处说,能够帮助当地的老百姓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让他对大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大陆非常大,不只是版图的‘大’,还有社会面的‘大’。以前我读书、生活都是在一个很小的‘象牙塔’里,而从城市到农村有非常长的链条,可以让我关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凉山工作的十馀年间,林书任觉得自己变得更圆满、更“接地气”。“以前念书可能更多关心一些宏大叙事的东西,比如证明中华文化在现代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用来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林书任说,到了大陆基层乡村后,想法会更加务实,要去理解老百姓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直面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而不是只站在金字塔尖或象牙塔里,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形式去看待问题。
林书任举例说,比如在冕宁县发展油橄榄产业,他既会考虑如何通过市场的方式带领当地老百姓致富增收,又会考虑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保留当地老百姓的积极性以及乡村的一些风土人情。
在凉山,当地村民给橄榄油取名“木都哈尼”,彝语里是火焰的意思,也象征着乡村振兴的希望火种。2018年,从大山里走出去的“木都哈尼”橄榄油荣获全球最大规模橄榄油竞赛──洛杉矶国际橄榄油大赛金奖,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林书任说,目前企业每年可生产200至300吨橄榄油,并逐年翻倍,销售以大陆市场为主。大陆橄榄油的消费量在5万吨左右,自产的自给率不到10%,增长空间很大。大凉山当地很多留守老人参与到制作橄榄油的企业中,不仅有土地流转的收益,还能领到一份工资,觉得活得更有尊严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