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台湾厨师郑宏谋在重庆开设“深夜食堂”,制作各式料理,赢得不少回头客。
凌晨三点的重庆“不夜城”九街,喧嚣未歇。“啊谋小铺”的板前,头戴厨师帽的郑宏谋用带着台湾腔的重庆话招呼熟客,“莫催嘛,催出来的饼是没得爱的哟!”灯火与灶火映着他忙碌的身影,脚边趴着九街明星犬“手抓饼”─这是客人送给他的“礼物”。15年前,台湾大厨郑宏谋远赴山城重庆,随后开设了这间以爱为名的“深夜食堂”:“‘啊谋’是我,‘amour’是爱。做好每一餐,关爱体贴客人,就是我的爱。”\大公报记者 韩毅重庆报道(文、图)
拉丁语amour的意思是爱,店舖招牌的“o”被一颗爱心取代,寓意郑宏谋的初心:让食客在板前感受厨师的“amour”。他16岁入行,曾任台湾云林溪观光夜市理事长,他的铁板烧曾入选台湾六大名摊名舖。
2010年开始在重庆发展,他最终选择经营最擅长的板前料理。“面对面与客人交流,才晓得客人心思与需求,更能烹饪出有‘温度’的食物。”郑宏谋笃信,客人与主厨隔着长板即时交流,是美食与用心最佳的传递方式,“期望能够做一间保留城市人情味和传递友善与美味的板前料理店。”
“人情味”溢出餐盘
这份用心,赢得不少老熟客。“有的妈妈怀孕时就在店舖用餐,现在孩子已经十二、三岁了,母子仍在我店里吃料理,开玩笑说‘从少女吃到少妇’。”郑宏谋笑言,“做餐饮最重要的是‘人情味’,不能只想着赚钱,要有工匠精神。”
有一天凌晨时分,专程从北京、西藏等地赶来的食客熟稔地喊着“大哥,帮我们配餐!”来自北京的食客很信任郑宏谋,带来一帮朋友用餐。“台湾大叔很有趣,我是学艺术的,一年前在重庆工作时结识他,再次出差重庆专门带朋友们到店舖用餐。”
除了美食,“人情味”溢出餐盘。有客人离开重庆,把几个月大的小狗托付给郑宏谋领养,他为小狗取名“手抓饼”。目前1岁多的“手抓饼”已成九街明星犬,很多食客吃饭之余逗狗玩;每逢节日,郑宏谋化身玛丽莲.梦露、嫦娥、圣诞老人,掀起九街的Cosplay风潮,用笑声俘获食客,活跃九街氛围的同时,也为生活增添亮丽生机,与客人们在玩乐中又碰撞出新的美好故事。郑宏谋乐观、热情的态度也收获了满满的“人情味”回馈,他常常被食客“投餵”鲜花、“小金人”奖杯、奶茶等各种礼物。
与客人互动增加信任
在现代社会中,外卖相当普遍,但郑宏谋有不同的看法。“外卖是一个趋势,现在台湾的外卖平台也是学习大陆外卖模式,包括支付方式,台湾都在向大陆学习。”坚持板前料理的郑宏谋认为,“但外卖食物是没有‘温度’的,我一直坚持与客人互动式的料理。我尝试过做外卖,但还是认为板前料理与客人之间的互动产生信任。亲眼看到客人把食物都吃完,可以了解到客人对这份食物的肯定。外卖食物会在送餐过程中逐渐冷掉,食客很难在第一时间进食。我也做烧鸟,用铁板的方式烤串,很多客人希望外带,但我都鼓励他们在店吃。”
“重庆人耿直,说话做事都直来直去,很好打交道。”他打趣说,“有的客人比较急,我也有个性,客人服我就好!”一句玩笑话显露他的智慧与认同。“有客人说我台湾腔很重,我回他‘你讲话小心哦,我是中国人。’大家反而更亲。”这份通透,让郑宏谋在台腔、重庆话、普通话、英语间切换自如,凝聚新老朋友。“鸡婆”是他待客的另类温柔。见客人点三份牛排饭,他会“管閒事”建议品尝不同风味,换成三份不同食材,可拥有更好更丰富的用餐体验。料理中也融入重庆的油辣子、老干妈。
郑宏谋对于烹製食物一直都是亲力亲为。他每天都跟客人聊天,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我的初衷其实不是想做成一间网红店舖,我希望做食客心中的宝藏小店。”他最大的心愿是,“20年后,还能在九街为客人们做饼、炒饭、煎牛排。当熟客20年后再到店里点单,品尝的是一份信任与情怀,那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