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两岸 > 正文

“我学的历史缺了三千年”

2025-08-18 05:02: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扫一扫有片睇

  “原来我(在台湾)学的历史缺了整整三千年,而河南犹如一本行走的历史课本,填补了我们在台湾课本里读不到的夏商周篇章!”台湾自媒体人大陆参访团成员林宛妘,最近参访洛阳市关林庙关羽冢时向大公报记者表示,“只有站在这些历史现场,来到这片土地,才会明白什么叫‘一眼万年’,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伟大。”她并呼吁岛内民众应多到大陆走走看看,体验和了解中华文化。\大公报记者 刘蕊河南报道(文、图)

  林宛妘、陈双卯(丹叔)、徐季灵在内的20多位台湾自媒体人最近先后走访河南安阳、洛阳、开封、郑州等地,一路打卡“华夏文明走廊”,在殷墟甲骨、太行雄峡、龙门石窟与白马梵音、开封府正气、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之间,他们用“五感”重新丈量中华文明的厚度──尝一口洛阳水席的酸辣,抚一片殷墟甲骨的纹路,听一曲应天门的盛世唐乐,拜一炷关林庙的忠义香火,完成了一次跨越三千年的文化“补白”之旅,用镜头记录“在台湾课本里找不到的夏商周”。这种全方位的文化沉浸,让两岸同根同源不再是抽象概念。

  古代文明智慧令人惊艳

  “台湾朋友为什么要到安阳来?”从事教育公益的台湾自媒体人陈双卯(丹叔)在其vlog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当他站在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展台前,这个疑问就化作了一声惊叹“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书写古代文明的智慧”。他表示,在台湾课本出现过无数次的历史知识,如今亲眼得见,内心的感叹和震撼无以言表。“在台湾用了二十多年的仓颉输入法,今天才知道仓颉只是个神话,甲骨文才是真实的文字起源。”陈双卯说道。

  陈双卯称,从小在台湾练习书法包括隶书和楷书,但是并不知道这些形体是怎么衍生的,授课老师只说仓颉造字,六种形声字,却不明白“象形”、“形声”、“会意”等是何意思,这次行程补上了台湾书法“造字”这一课程。

  与陈双卯有着同样感受的林宛妘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让我们看到了汉字的童年,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比想像中更精美。岛内历史课本对夏商周历史的简略记载,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补充。通过沉浸式展览,商周时期的社会风貌、礼乐制度变得栩栩如生。林宛妘计划向粉丝推介甲骨文:“让世界了解黄河孕育的文明伟力”。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到达洛阳后,夜幕下的应天门灯火辉煌,身着汉服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个人觉得,比北京紫禁城更宏大!”林宛妘惊叹道,“这真的是盛世景象,突然理解什么叫文化自信”。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景区内繁星般的旅拍灯光,“穿汉服的人群像穿越时空而来,旅拍摊位的灯光如繁星点点。”林宛妘说,“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只有在经济发达、文化素养高的社会才能实现。”

  “行走在洛阳的街头,就好像在翻阅一本历史课本,一砖一瓦都见证过历史,其中龙门石窟的每一尊雕像都是活的教科书”。林宛妘感叹道,龙门石窟和之前她看过的好多石窟都不一样,麦积山以泥塑为主,但龙门石窟是把整座山壁雕空!她特别提到卢舍那大佛的柔美面容和精湛工艺,数万尊佛像见证了一个朝代的繁荣昌盛。

  “在台湾拜关帝庙,到洛阳才算回到总部。”到达关林庙后,林宛妘绕着关冢走两圈,并约定下次补走第三圈。“关公信仰在台湾非常普遍,来到这里就像回到‘总部’朝圣。”她笑着说。

  两岸宗教信仰同根同源

  从小在台北行天宫拜关公长大的陈双卯,站在关林庙前感慨万千:“香火的味道、祭拜的仪式,连信众虔诚的神情都一模一样”。当他看到庙内“忠义仁勇”的匾额时,他突然懂得了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什么是根”。在他看来,“根”就是同根同源的忠义文化,海峡两岸不管相隔多远,都敬着同一个“义”字,“忠义不分海峡,根就在洛阳”。

  “来洛阳,其实就是回老家”。陈双卯说,在台湾,人们总喜欢称呼自己是河洛郎。洛阳,就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不少台湾同胞的祖籍就在洛阳,所以他们在台湾的饮食和洛阳,包括河南大部地区都很像,这种血脉亲情是割舍不断地。正如他们在安阳甲骨文书写互动中共同勾画的“家”字所昭示,无论是跃上云端的科技翅膀,还是镌刻于甲骨的文化印记,都印证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精神相通的不变亲情。

  在行程中,林宛妘惊喜发现自己的林姓源自比干后人。“我们林氏的宗祠就在河南新乡!”她当即决定延长行程前往寻根。这种血脉相连的感动,让她对两岸同根同源有了更深体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