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两岸 > 正文

满门忠烈誓死抗日 两岸一家不可分离

2025-09-15 05:01: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早前在上海举办的台胞抗战史料展览上,台胞林铭聪向大公报记者介绍他的祖父和家族长辈们的英雄事迹。\受访者供图

  “心血今垂竭。何堪更饲蚊。不容雷掌落。宁欲露吾筋。事急情难缓。功微力已勤。夜阑聊息偃。嗟汝漫纷纭。”这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抗日民族运动领袖林幼春1925年所作的《狱中十律》第八首《扑蚊》。整整一个世纪以后,他的孙子林铭聪在向各界介绍台湾同胞抗日英勇事迹时,也常背诵这首诗。

  “先辈林幼春把蚊子比喻为日本侵略者,微小却令人烦躁。尽力扑蚊的人则像万千抗争日本殖民的勇士,虽然从眼前看成效低微,却依然尽心尽力,代表他强韧且不屈服的民族精神。”林铭聪忆述家族50年抗日史时表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亦是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的伟大精神不能遗忘,我们继承先辈的遗志,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大公报记者 张帆报道

  以台胞林铭聪所在的雾峰林家为代表的无数台湾抗日志士,自1895年清廷《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开始,就抱着“与其生为降奴,不如死为义民”的不屈精神,或是在台坚持抵抗殖民侵略,或是奔赴大陆参与全民抗日,为最终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用铁铮铮的事实告诉年轻一代: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须臾不可分离的共同家园。

  早前在上海市举办的“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系列活动期间,林铭聪向大公报记者表示,从小就最喜欢听父亲讲述老一辈的“忠孝节义”故事。尤其当了解到,很多抗争故事的主角是自己家里的长辈,就更加热血沸腾。

  林祖密:恢复中国国籍第一人

  林铭聪介绍,雾峰林家的故乡是福建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清朝乾隆年间,开台始祖林石渡海赴台垦荒,成为雾峰林家迁台第一世。经过历代先祖们的努力,林家发展成为台湾知名望族。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日寇侵占,雾峰林家第6代林朝栋就率军固守抗日,林祖密是林朝栋之子,也继承了父亲的忠勇无畏。

  “林祖密在福建遭到日本特务严密监控,在台湾活动更是全面被掌控,很难想像他在台湾的抗日活动是如何进行的,而且还资助及筹划了几次震惊全台的抗争事件。”林铭聪说,另一位抗日志士罗福星,曾在台湾秘密组建革命组织并撰写《大革命宣言书》,痛斥日本在台湾的暴虐罪行,号召民众团结抗日,引发敌人恐慌。1913年12月,罗福星被捕,之后被判处死刑。在他被搜出的备忘录中曾记载:“林季商(即林祖密)所组织的敢死队员二万余人,已与我社联合”,可以看到林祖密积极参与抗日。

  1913年,林祖密带领全家回到厦门鼓浪屿,并向日本驻厦门领事馆提出放弃日本籍,申请恢复中国国籍,他也成为台湾日占时期放弃日本籍第一人。日本政府后来没收了雾峰林家山林二万多公顷,廉价收购水田二千多公顷。现在台中火车站前广场、台中中山公园大半土地都曾是雾峰林家的资产,后被日本侵略者没收了。

  林铭聪说,家里人都知道,林祖密返回大陆,并不是因为在台湾活不下去,而是要给后代留一个典范:日本人占了台湾,难道台湾人就甘当顺民,不要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了吗?之后,他更积极投身革命,继续不断捐助各地抗日义勇军。他还变卖在台湾的田产,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后被孙中山任命为“闽南军司令”,一直奋战到牺牲的一刻。

  林幼春:以笔为枪捍卫中华文化

  台湾雾峰林家积极抗日,林铭聪的祖父、被誉为“海南才子”、“日据时期台湾三大诗人之一”的林幼春是文化抗日的领军人物。1901年,他参与创立著名诗社“栎社”,是台湾最著名三大诗社之一,最具批判性格与抗议精神。林铭聪解释,“栎”是前辈们以栎木来反讽自己,大而无用,对国家社会没有帮助。但其实,“栎社”却专注于汉学研究,并以保存和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可谓用心良苦。1918年,林幼春又与栎社友人创立“台湾文社”,并创刊《台湾文艺丛志》,该杂志是日据时期保存与弘扬汉文学的主要刊物。他还担任《台湾民报》董事长,出钱出力,参与编辑并经常发表文章,肩负起台湾同胞发声的管道,并且批露社会上的重大事件真相。

  1923年12月16日,台湾爆发“治警事件”,被搜查者、被传讯者、被扣押者高达99人。林幼春等几位重要同志被关入台北监狱,他因在二十岁前后得到肺病,身体虚弱,且是同批入狱者中年纪最大的,大家都担心他在狱中熬不住。另一位台湾抗日知名人士蒋渭水与他的牢房相邻,曾在日记中写道,每天早上听到隔壁牢房传来咳嗽声,即感觉非常欣悦,因为这表示老大哥还活着。

  在日占时期的台湾文化启蒙工作上,林幼春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1925至1926年,他连续两年担任“台湾文化协会”在雾峰举行的“夏季学校”讲师,主讲《中国古代文明史》和《中国学术概论》。1925年,因“治警事件”判刑确定,林幼春再次被迫抱病关入监狱,在狱中他创作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包括著名的《狱中十律》,“十律”之八就是前述的《扑蚊》。林铭聪说,祖父在狱中作诗,常以文天祥的浩然之气自勉,坚守民族精神。终其短暂的一生,他都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抵御外来侵略奋斗着。

  林正亨:缅甸抗日身中16刀

  林祖密与林幼春两兄弟,一武一文,领域虽然不同,但是为国家为民族的忠义精神,都给后代树立了典范。当然,林家的抗日英雄远不止这两位。之后,还有林祖密的一双儿女。其中,女儿林岗,原名林双盼,于1936年秋重回大陆。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她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亡。之后又辗转到了重庆,在当地加入了妇女难民服务队。

  林岗的哥哥林正亨则更为人熟知。1935年,他前往大陆考入军校,毕业才三个多月就参加了抗日昆仑关大战。1944年,林正亨告别已怀有身孕的妻子,参加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部,远赴缅甸作战。行前,他拍了一张戎装照,照片上还题写了一首“满江红”词:“戎装难掩书生面,铁石岂如壮士心,从此北骋南驰,戴日月,衣霜雪,笑斫倭奴头将球,饑餐倭奴肉与血。国土未复时,困杀身,心不歇。”

  1945年春天,在缅甸作战期间,林正亨的连队被日本兵包围,子弹打光后,全连与敌人展开肉搏,他以一敌八,负伤十六处昏死过去,战友们从死尸堆里将他背出,做了两次大手术,才从死亡边缘把他挽救回来,但从此落下残疾。

  林铭聪指出,在台湾的抗日志士不止他们林家,目前他担任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的理事长,协会的每位会员家族,都是一段非常感人的抗日故事,都足以载入教科书为后辈学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