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副主席王岐山赴新加坡出席彭博创新经济论坛(Bloomberg New Economy Forum),美国富商、纽约前市长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开场白说15年前他初次结识时为北京市长的王岐山,而“今天,他是在中国和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Today, h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political figure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我们可以留意一下彭博的用词。他称王岐山为political figure“政治人物”,而不用politician一词。后者指专职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作此义解时,可译为“政坛人物”),可做中性词使用,特别是用於多数形式时;但该词(尤其在美国)也常用来指狡诈、不讲原则而爱玩弄手段的“政客”,带有贬义。当面说某人是个politician,并不是恭维而常是带有讽刺意味。
Political figure中的figure一词多义,按《牛津英文词典》,用指“人物”时的释义是:A person of a particular kind, especially one who is important or distinctive in some way((尤指在某方面颇为重要或与众不同的)某类人)。因此,“政治人物”是个中性偏褒义的词。
据报道,前特首曾荫权在竞选时自填职业英文是politician、中文是“政治家”,当时惹来一些人的嘲笑。“政治家”的英文是statesman(多数是statesmen),指的是A skilled, experienced, and respected political leader or figure(技巧嫺熟、有经验且受人尊重的政治领袖或人物)。现在女性从政者数目日增,所以也有了stateswoman(多数是stateswomen)一词,指a female statesman(女政治家)。
可见,虽然politician, political figure和statesman/woman都指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但三者意义有别,我们在使用时要多加留意。
话说回来,王岐山对彭博的讚美并不领情,说自己“听到好话的时候,担心是‘捧杀’。听到坏话的时候,我倒无所谓,那叫‘棒杀’。”
“捧杀”的意思是夸之者即害之者,源自东汉的《风俗通(义)》,经近代文豪鲁迅之笔而流传。英文《南华早报》在报道时用拼音peng sha加英文解释:an attempt to cause someone to fail by excessive praise(意图用过分的讚扬使某人失败)。按中文的原意,更精炼一点的英译似可为:to flatter to destroy someone;而“棒杀”是:to attack to destroy someone。这两个中文词中的“杀”并不是“杀死”的意思,而是使人身败名裂。
亦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