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国际 > 正文

化学奖/研发“基因剪刀” 两女杰享化学诺奖

2020-10-08 04:24: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综合美联社、新华社、BBC报道:202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於7日揭晓,两名欧美女科学家折桂,分别是法国的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国的珍妮弗.道德纳(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两位“教母级”学者对基因编辑领域作出的贡献,两人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870万港元)奖金。诺贝尔奖委员会形容,“基因剪刀”对生命科学研究作出突破性贡献,甚至可重写“生命密码”,影响深远。

  诺贝尔委员会表示,两位获奖者发现了基因技术中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即“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过去想了解生命体的内部运作原理,往往需要修改细胞基因,但此举曾是一项耗时、有时甚至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基於这项技术,研究人员可极其精确地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并有望更改某些生物的生命周期。

  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古斯塔夫松说:“这项技术对生命科学研究产生突破性影响,有助於研发新的癌症疗法,并可能使治愈遗传性疾病成为现实。”

  基因技术仍存伦理争议

  沙尔庞捷在研究一种对人类危害巨大的细菌──化脓性链球菌时,发现了一种未知的分子tracrRNA,并证明tracrRNA是细菌免疫系统CRISPR/Cas的一部分,它可通过切割病毒的DNA解除病毒的危害,并将片段储存在“资料库”中获得免疫力。2011年,沙尔庞捷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同年她与另一位得奖者、主力研究RNA的生物化学家道德纳合作。2012年,两人成功在试管中重建具有上述切割功能的细菌“基因剪刀”,并简化分子组成以便使用。研究人员可通过它精準剪断目标DNA、重写“生命编码”。

  基因剪刀面世短短八年,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该工具,植物研究人员已经能够开发出抵禦细菌、害虫和乾旱的作物。在医学方面,新癌症疗法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治愈遗传性疾病也将有望实现。在新冠疫情期间,印度科学家亦使用该技术检测新冠病毒,据报CRISPR技术会在其中搜寻并锁定一组带有新冠病毒特质的基因,并在试纸上显示结果。

  不过,基因技术现今仍存极大争议。2018年11月,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带领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令一对能天然抵抗爱滋病的婴儿诞生,引发伦理道德争论。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这把“基因剪刀”在很多方面为人类带来巨大贡献,但警告使用时须慎之又慎。

   华裔科学家亦有重要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从1901年起共颁发111次,共有5名女性获奖,这也是首次由两名女性科学家分享化学诺奖,开创历史。51岁的沙尔庞捷在发布会的电话连线中说,“虽然许多人说我会获奖,但当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我还是非常惊讶,甚至觉得它不是真的。”当被问及两位女性获奖的意义时,沙尔庞捷指,她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科学家,但也坦言“希望能激励想走科学道路的年轻女孩们”。她还强调,基因剪刀技术有可能在将来开发出击败细菌的疗法。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道德纳对美联社表示,“我最大的希望是它(基因剪刀)能发现生物学新奥秘并造福人类。

  另外,华裔科学家张锋也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但其此次与诺奖失之交臂。张锋为首个用“基因剪刀”编辑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的科学家,并获得将CRISPR/Cas9技术用於真核细胞基因编辑专利。道德纳所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多次向国家专利局提出申诉,希望重新审定“基因剪刀”的发明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