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国际 > 正文

印度去殖化 拟改国名为巴拉特

2023-09-07 04:03: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新德里街头随处可见宣传G20峰会的广告牌。\法新社

  综合《华盛顿邮报》、《卫报》、路透社报道:G20领导人峰会将于9-10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印度总统府5日向与会贵宾发出的晚宴请帖上,将印度称为Bharat(巴拉特,又译婆罗多),而非常用的India。印媒同时披露,莫迪政府可能会于本月18-22日举行的议会特别会议上,提出将印度国名更改为巴拉特的决议。分析指,莫迪近年大力推动各项去殖化举措;支持改国名的人士认为,此次G20峰会为印度进一步“摆脱殖民历史提供了最好机会”。

  印度执政党人民党发言人5日在社交媒体X分享了一张“莫迪将于9月7日访问印尼”的官方邀请函图片,上面将莫迪称为“巴拉特总理”。同一天,印度总统和总理均使用了“巴拉特”而非“India”称呼印度,让外界纷纷猜测印度官方是否有意更改国名。

  莫迪力推与殖民主义切割

  印度也被称为巴拉特(Bharat)、巴拉塔(Bharata)和印度斯坦(Hindustan),这些都是印度被英国殖民前的名称。印度现行英文版宪法第一章第一条写道:“印度,即巴拉特,是一个联邦。”

  从字面上来看,印度即是巴拉特,莫迪政府及执政党印度人民党一直试图彻底与英国殖民主义切割。他们认为,“印度”(India)这个国名是由殖民者英国所取,一直希望改为“巴拉特”,以摆脱奴役思维,回归本土。此前,有印度议员曾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将国名改为“巴拉特”。但最高法院于2020年驳回了这项申请,法官认为,印度宪法已明文指出“印度”就是“巴拉特”,不清楚为何还要改国名。

  随着印度经济发展加速,莫迪政府近两年在去殖化方面加大力度。去年9月,莫迪在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下水仪式上,揭晓印度海军的新军旗,删除了原本军旗上的“圣乔治十字”;随后又将新德里地标印度门前方的“国王大道”更名为“责任大道”。今年5月,印度新议会大厦全面落成,建于英国殖民时期的旧议会大厦被改建为博物馆。

  适逢印度今年主办G20峰会,莫迪希望向全球展示在他领导下的印度已经完全摆脱殖民统治的阴影,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全球强国,而此时更换国名似乎更加水到渠成。印度人民党政客、阿萨姆邦首席部长萨尔马在X上写道:“很骄傲也很自豪,巴拉特文明正迈向黄金时代(Amrit Kaal)。”Amrit Kaal是印度官方用来指代印度将在2047年建国百年前,成为全球最繁荣发达的国家之一。

  反对党质疑改名属政治操作

  不过,反对党认为,莫迪政府改国名的举动是政治操作,针对的正是反对党两个月前成立的“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缩写为INDIA)。该联盟将在明年春季的全国大选中挑战执政党。

  反对党国大党领导人塔鲁尔称:“我希望政府不要愚蠢到完全抛弃‘India’,因为‘India’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积累了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西孟加拉邦草根国大党创始人班纳吉质疑:“我们一直在用‘巴拉特’,但‘印度’这个名字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怎么突然间政府就不得不改国名了呢?”

  分析指,印度明年将举行大选,莫迪和印度人民党将寻求第三个任期。无论是更改国名还是举办G20峰会,都是莫迪为自己造势的绝佳机会。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国际关系副教授帕利瓦尔表示,受俄乌冲突等议题影响,西方国家将在此次峰会上极力拉拢印度,深化与其的战略和经济关系。不管此次峰会能否达成联合声明,都已成为莫迪宣传印度地缘政治胜利的舞台。

  新德里花10亿美化市容 贫民窟遭强拆

  综合美联社、路透社报道:为迎接G20峰会召开,莫迪政府耗资1.2亿美元(约10亿港元)美化市容,新德里多处贫民区建筑被强拆。有人权团体称,G20筹备期间约30万人流离失所。印度当局则表示,一直都在拆除公用土地的违章建筑,行动与G20无关。

  今年1月以来,新德里数百间房屋和路边摊档被拆除,其中很多人在拆除旧房前的很短时间内才收到搬离通知。一家人权活动组织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G20峰会的筹备工作导致印度近30万人流离失所,但政府未能给这些人提供替代的庇护场所。根据新德里官员说法,居住在该市中心桥下和路边的4000多名无家可归者已在峰会前被安排住进收容所。

  当地居民库玛一家在距离峰会主会场仅500米的贫民窟“詹塔营”住了13年,6月被逼迁往10公里以外。库玛认为,如果担心贫民窟影响市容,不需要拆除房子,拿布遮一下也可以。

  新德里随处可见猴子,牠们经常破坏花圃、办公场所和住宅屋顶,甚至为了食物攻击人类。当局已部署一个由30多名“驱猴人”组成的团队,并竖起巨型猴子海报阻止真猴子靠近峰会会场附近。

  话你知 | “巴拉特”和“印度”

  在印度语中,印度也被称为“Bharat”(巴拉特,又译婆罗多)和“Hindustan”(印度斯坦)。

  “巴拉特”是梵语词,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实际意为“寻找光明/知识的人”。“Bharat”词根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献《往世书》和史诗《摩诃婆罗多》。《往世书》将“Bharata”描述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间的土地。

  “印度斯坦”这个名字来自梵语“Sindhu”(印度河)的波斯语同源词“Hindu”。在英国殖民者占领印度后,印度斯坦逐渐被称为印度。

  中国古代对印度有多种译法,比如“天竺”、“贤豆”、“盈丢”、“欣都思”、“身毒”等。

  唐朝初年,玄奘和尚西天取经,抵达古印度诸国。他根据旅行途中见闻,编写《大唐西域记》一书。书中记载: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在玄奘看来,过去的这些名字,用来称呼印度,都不合适,因为不是“正音”,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印度”。

  印度近年去殖化动作

  建新议会大厦

  今年5月,印度新议会大厦全面落成,建于英国殖民时期的旧议会大厦被改建为博物馆。

  海军更换军旗

  去年9月,莫迪在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下水仪式上,揭晓印度海军的新军旗。新军旗去掉了“圣乔治十字架”这一英国殖民统治的象征符号,加入源于印度古代马拉塔帝国君主希瓦吉的八边形徽标。

  国王大道改名

  去年9月,通往新德里地标印度门的“国王大道”更名为“责任大道”,并在原本放置英国国王乔治五世雕像的地方立起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重要领导人鲍斯的雕像。

  追讨被掠夺钻石

  印度政府和民间团体多次要求英国归还殖民时期夺走的珠宝和文物,包括英国王室收藏的珍宝“光之山”钻石等。

  废除多部旧法

  自2014年莫迪上任以来,印度政府废除了1500多部殖民时期的法律。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