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国际 > 正文

话你知/“巴拉特”和“印度”

2023-09-07 04:03: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印度语中,印度也被称为“Bharat”(巴拉特,又译婆罗多)和“Hindustan”(印度斯坦)。

  •“巴拉特”是梵语词,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实际意为“寻找光明/知识的人”。“Bharat”词根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献《往世书》和史诗《摩诃婆罗多》。《往世书》将“Bharata”描述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间的土地。

  •“印度斯坦”这个名字来自梵语“Sindhu”(印度河)的波斯语同源词“Hindu”。在英国殖民者占领印度后,印度斯坦逐渐被称为印度。

  •中国古代对印度有多种译法,比如“天竺”、“贤豆”、“盈丢”、“欣都思”、“身毒”等。

  •唐朝初年,玄奘和尚西天取经,抵达古印度诸国。他根据旅行途中见闻,编写《大唐西域记》一书。书中记载: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在玄奘看来,过去的这些名字,用来称呼印度,都不合适,因为不是“正音”,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印度”。

  大公报整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