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国际 > 正文

人工智能 加速新药开发

2024-06-23 04:03: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I自动实验室(A-Lab)系统,可以自行发现和合成化合物。\网络图片

  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在製药行业内引起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不但缩短了药物研发的所需时间,提高了研究成功率,还节省了金钱成本。随着AI製药产业的发展壮大,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很快会迎来第一款AI技术研发的创新药物,不过在此之前,AI製药仍面临多重挑战。

  【大公报讯】药物研发历来是一项昂贵且耗时的工作,花费平均估计为10亿美元,耗时10到15年。随着技术发展,咨询公司麦肯锡今年年初发布的报告就认为,人工智能是製药业“百年一遇的机遇”,AI技术帮助加快药物发现、批准和上市的速度,每年可以为製药行业创造600亿至1100亿美元(约4680亿港元至8580亿港元)的经济效益。

  投资者纷纷涌向AI生物科技初创企业。芯片巨头英伟达2023年就向生物技术公司Recursion投资了5000万美元,以加快开发发现药物的人工智能模型。英伟达还开发了BioNeMo,这是一种用于生物学中的生成式AI的云服务,能够为小分子和蛋白质提供各种AI模型。

  成本可降低至十分之一

  新药研发通常要经历药物设计、优化筛选、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等多个阶段。其中,在药物设计和优化筛选阶段,人工智能有望大展身手,尤其是在罕见病和孤儿药领域,AI技术有望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借助人工智能,科学家可设计出越来越复杂的小分子结构,从而推动小分子药物创新,成为AI製药的重要方向之一。小分子药物即化学合成的药物,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药物都是小分子药物,例如阿司匹林等。AI系统以现有药物数据为基础,通过机器学习,通过更准确地模拟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快速筛选靶点(药物发挥作用的位点),加快预测可能有效的成分,进行配对以及合成可行性分析,从而快速找到更有效的潜在药物分子结构。比如,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利用AI开发了一种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小分子药物。传统上,此过程需要六年时间,花费超过4亿美元,而利用生成式AI,该公司将成本降低到十分之一,时间缩短到两年半。除了小分子药,AI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抗体、基因疗法等大分子药物的研发过程。

临床安全性仍是关键

  不过,AI药物研发并非易事,与传统药物面临的风险是类似的,包括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药性等问题。用于药物开发的生成式AI,是通过精确的科学数据进行训练,系统出现“AI幻觉”的可能性,远远低于ChatGPT等普通的聊天机器人。不过,任何潜在药物获准用于患者之前,都必须经过临床试验,即使AI能加快速度,也无法避免临床“试错”过程,这可能又需要数年的时间。

  许多在实验室效果不错的候选药物,最终都在人体中测试时折戟。据统计,进入临床人体试验的候选药物,近90%都以失败告终,通常是由于缺乏疗效或出现未预见的副作用。在过去一年,人工智能参与设计的首批药物进展不如预期,有的直接被暂停研发,有的被降低了临床试验优先级,证明临床风险挑战巨大。

  AI药物研发公司Exscientia的首席商务官、生物学家理查德.劳表示,药物发现整个过程其实都离不开失败,“研制一种药物的成本非常高,是因为你必须设计并测试20种药物,才能让(其中)一种药物发挥作用。”

  AI製药依赖数据和算法,当中数据偏见和算法安全难题,仍有待解决。训练AI成本昂贵,大量消耗高性能芯片,掌握AI技术和拥有製药背景的人才更是极其紧缺。AI製药面对另一个问题是监管,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去年透露,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元素的药物申请数量,在过去五年内急剧增加,目前FDA尚未出台具体监管审批指引。 (综合报道)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