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国际 > 正文

瑞典电池巨头“北伏”申请破产保护

2024-11-24 05:02: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北伏”位于瑞典北极圈小镇谢莱夫特奥的超级工厂。\ 路透社

  当地时间11月21日,瑞典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北伏”(Northvolt)在美国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行政总裁兼联合创始人卡尔森宣布辞职。“北伏”一直被欧洲寄予希望,希望在欧洲建立独立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挑战外国电池制造商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分析指出,“北伏”破产标志着欧洲在电动汽车转型道路上遭遇挫折,未来仍旧障碍重重。

  【大公报讯】“北伏”21日表示,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联合创始人卡尔森宣布卸任行政总裁。据悉,“北伏”的资金状况非常糟糕,账面仅剩约3000万美元(约2.34亿港元)现金,只能维持运营约一周时间,而负债高达58亿美元(约452.4亿港元)。据彭博社统计,“北伏”成为今年美国申请破产的公司中负债最多的一家。破产申请显示,“北伏”在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6600名员工,公司预计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完成重组。

  分析指出,“北伏”过去数年的履历光鲜亮丽,但面临工厂产能低、工厂管理不善等方面的难题,最终只能申请破产保护。

  扩产严重落后 工厂事故不断

  2016年,北伏由两名前特斯拉高管在瑞典创立,被视为欧洲电池制造业自主化的希望,要与来自亚洲和美国的电池巨头进行竞争,曾有欧洲“宁德时代”之称。该公司的口号“让石油成为历史”,足以彰显其野心。背靠德国大众汽车、宝马汽车和美国高盛的北伏,自诞生以来已融资了150亿美元,是欧洲创业公司中最多的一家,当中包括股权、债务融资和政府支援,并从欧洲主要汽车厂及制造商获得了超过500亿美元的订单。大众成为其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1%,高盛为第二大股东,持股为19%。

  “北伏”在瑞典北极圈小镇谢莱夫特奥建立了一家电池生产超级工厂,并在2021年底生产了首块电池。该工厂预计年产能为16吉瓦时,但到了2023年,该工厂的年产能远低于1吉瓦时(即可为1.7万辆电动车提供电池)。今年年初,卡尔森曾向《金融时报》透露,瑞典工厂产能年底要达到5倍以上,才能完成年产量1吉瓦时的目标。这样的扩产速度,连北伏的投资者宝马汽车都无法接受。今年6月,宝马取消了一笔价值20亿美元的“北伏”电池订单,转手给了韩国三星。

  另外,“北伏”工厂去年因为安全生产事故频发,造成两名工人死亡,导致生产几乎完全停顿,尤其影响其向瑞典卡车制造商斯堪尼亚的交付计划。今年,还发生了三起看似健康的“北伏”工人离奇死亡事件。瑞典警方正对事件进行调查,但“北伏”强调,没有发现当中存在联系。

  在扩产进展不顺的情况下,“北伏”此前还公布了在德国、加拿大和瑞典建设多家新电池工厂的计划。如今这些项目可能都需要延期。但“北伏”强调,德国和加拿大建厂将继续进行,因为这相关资金是独立运作的,其中包括两国政府提供的近40亿美元的补贴。

  瑞典政府拒绝援手

  欧洲计划在2035年前停止销售燃油车,因此,欧盟委员会将电池行业列为其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这对于支援传统汽车行业向电动车转型至关重要。与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愿意为“北伏”提供补贴不同,“北伏”在今年出现资金链断裂、需要紧急融资时,瑞典政府迅速排除了任何国家援助的可能性,最后“北伏”别无选择,只能申请破产。

  “北伏”曾被视为“欧洲电池冠军”和“欧洲供应链之光”,它的倒下,无疑重创欧洲实现电动车电池自主生产的雄心。咨询公司睿谘得能源(Rystad Energy)的电池专家Lars Lysdahl表示:“创新企业在试图扩大规模时,很难穿过死亡之谷。而对于电池领域而言,这个谷最深。你很快就将花光大量现金”,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竞争非常激烈。”

  (综合报道)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