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国际 > 正文

本田日产合并未被业界看好 日本车企抱团难救亡

2024-12-24 05:02: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日产汽车社长内田诚(左)和本田汽车社长三部敏宏23日在东京出席记者会。\路透社

  综合报道:日本两大汽车制造商本田汽车(Honda)和日产汽车(Nissan)23日共同宣布,双方将正式开启合并谈判,预计明年6月达成最终协议。这一合并有望改写汽车行业版图,有望缔造销量为全球第三大的汽车制造集团。这起合并案被认为是日本汽车要在电动车领域,追赶美国与中国的对手。不过,合并案面临重重问题,包括需要进行大幅裁员重组,众多业界人士不看好“抱团”的成效,认为难以帮助日本车企摆脱困境。

  本田和日产分别为日本第二大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两家公司当天在声明中表示,双方的目标是通过合并,实现年销售额30万亿日圆(约1.5万亿港元)、年营业利润超过3万亿日圆(约1500亿港元)的超级联盟。两家公司计划于2025年6月达成合并协议,并成立一家新的控股公司,拟于2026年8月上市,双方各自的品牌都会保留,主要由本田负责领导。

  若此次并购成功,将成为自2021年1月法国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标致雪铁龙合并组建斯泰兰蒂斯集团以来,全球汽车行业最大的并购案。此外,日产作为三菱汽车的最大股东,本田和日产还打算将三菱纳入该控股公司体系中。若这三家公司完成整合,每年的汽车总销量超过800万辆,使该公司成为仅次于日本丰田汽车和德国大众汽车的全球第三大车企。根据目前公司市值,本田与日产合并价值540亿美元,如加入三菱,达到580亿美元。三菱已签署了一份单独的谅解备忘录,并计划在下个月决定是否加入谈判。

  日产仅能再支撑一年左右

  日本共同社指出,本田和日产合并,主要原因是汽车竞争领域转向纯电动汽车和车载软件,日本车企原本引以为豪的发动机等技术优势迅速减弱。近年来以中国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崛起,全球汽车行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原本凭借高燃油效率等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日本汽车业陷入困境。

  日产今年上半年淨利润减少93%,上月宣布裁员9000人,并将全球产能削减20%。一名日产高管透露,目前该公司仅能再支撑12至14个月的时间,公司正努力寻找新的投资者。对本田来说,通过与日产合并,有望让开发新技术的巨额成本得到分担。日本政府已暗示会乐见这两家公司合并。该国政府忧心于本国车企的竞争力,正补贴技术研究。本田社长三部敏宏坚称,合并举措不是在帮日产脱离困境。日产社长内田诚坦言,“因为新的参与者进入我们的市场,规模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并面临重重考验

  对于日本两大车企的合并计划,日本业界并不乐观。《日本经济新闻》此前撰文称,800万辆汽车产量,并不是代表胜利的定心丸。斯泰兰蒂斯集团全球销量超过600万辆,但今年却陷入持续低迷。日产前董事长戈恩认为,本田和日产的合并是“孤注一掷”之举,不会成功。戈恩坦言,上述三家车企难以找到太多的协同效应,三者合并无异于本田的“变相收购”。他还指出,本田和日产合并并非一笔务实的交易,而是由日本政府出面,推动本田和日产“抱团”,以应对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戈恩认为,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即将上台,对于所有汽车厂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坏的消息”。

  从实操层面来看,本田和日产合并面临重重困难。首先,本田与日产合并必定带来大规模的裁员,在日本国内面临很大的政治阻力。日产与第一大股东、法国雷诺有着25年的联盟关系,如何处理股权结构问题,对于日产来讲也是考验。就企业文化而言,本田一贯以“独狼”形象出现,注重独立性,其高层以工程师出身为主,与日产以销售为主的高层,大有不同。无独有偶,在日本车企面临寒冬之际,德国、法国等传统汽车强国同样面临转型困境,德国大众宣布关闭本土3家工厂加裁员3.5万,而斯泰兰蒂斯CEO因为业绩不振下台。

  日产成日本制造业江河日下的缩影

  汽车产业是日本第一大经济支柱,占日本工业总产值的40%。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复苏,汽车产业扮演关键角色。日本车当初以模仿欧美汽车为主,但后来经过改进,主打性价比,在加上政府政策扶持,在上世纪90年代正式超过美国,一度成为全球头号成为全球头号汽车生产大国。

  不过,近年来随着电动车崛起,日本汽车在市场上面临美国特斯拉(Tesla)与中国比亚迪(BYD)等竞争对手的挑战。另外,在新能源车转型的问题上,日本车企大举押宝氢能,但却进展十分缓慢,错过电动车发展的关键时期。

  日产汽车可谓是日本车企,甚至日本制造业江河日下的缩影。日产汽车本是在电动车的先行者,该公司于2010年推出的“聆风”(Leaf),是全球首批上市的纯电池驱动汽车之一,但该车型销量情况一直不佳。由于担心高昂的开发成本,日产高管们在扩大该电动车产品线和产量方面行动,一直慢于竞争对手。就连在其他日本汽车品牌表现不错的混合动力汽车市场,日产也是远远落后,甚至在美国市场面临无混动车可卖的尴尬局面。

  日媒评论称,困境中的日产求助于本田,如同与25年前因经营危机而仰仗法国雷诺支援的情形如出一辙。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表示,有任务保护日本的工业基础,这意味着当局支持合并的态度。《金融时报》的评论也指出,随着日圆近期大幅贬值,外国激进投资者对日本企业虎视眈眈,而业绩低迷的日产可能是被收购的对象,本田与日产可能加速进行合并。

  本田和日产合并话你知

  日本第二大与第三大车企:

  本田:日本第二大车企,当前市值超过400亿美元。2023年,本田产量为419万辆,销量为398万辆。截至2024年3月,本田员工19.4万人。

  日产:日本第三大车企,当前市值为100亿美元。2023年,日产产量为344万辆,销量为337万辆。截至2024年3月,日产员工13.3万人。

  最快明年6月达协议:

  2025年6月达成初步合并协议,最快在2026年8月成立控股集团,届时两家车企都会退市。

  打造全球第三大车企:

  本田和日产合并后销售额将达到1900亿美元,加上日产是日本三菱汽车的大股东,合并后三家车企销量总数突破800万辆,成为仅次于日本丰田和德国大众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

  合并问题重重:

  合并将引发大规模裁员,可能在日本国内面临政治压力;日产大股东为法国雷诺汽车,股权架构问题待解决;本田与日产的企业文化差别大,面临融合问题;合并后能否带来有利于转型,帮助日产扭亏为盈,仍是未知之数。

  全球大型车企面临困境

  传统车企转型难

  传统车企向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转型,需要投入大量研发成本,技术转型棘手且昂贵。此外,传统车企的汽车售价偏高,在市场上缺乏吸引力。

  政府政策变化

  多国的政府补贴政策,对于汽车产业影响巨大。欧盟宣布从2035年起停止销售燃油车,多国出台的电动车转型政府补贴政策,受到本国经济状况影响,未必能持续。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计划废除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中有关电动车的优惠补贴政策。

  销量下滑 冲击供应链

  生活成本飙升,消费者对汽车需求疲软,导致销量下滑。欧洲新车销量在11月出现下滑,尤其是电动车销量明显放缓。日本车企在中国市场和东南亚市场面临挑战,本田今年在华销量大减31%,日产在华销量减少11%。

  关厂裁员 工人罢工

  由于利润下滑,全球多间大型车企纷纷公布裁员计划,引发工人罢工。大众汽车拟德国至少关闭3家工厂和裁员3.5万人。博世、ZF、舍弗勒等汽车零件供应商,正推动裁员计划。瑞典电池商北伏(Northvolt)11月申请破产保护。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