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国际 > 正文

芬太尼真相系列专题 [下]/美国自酿芬太尼危机 诿过他国

2025-03-07 05:02: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美国民众在华盛顿集会上抗议FDA政策。\美联社

  美国特朗普政府近日频频炒作芬太尼议题,宣布对来自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的产品加征关税,但美国国内芬太尼危机的根源,在于其自身巨大的药物滥用和监管漏洞。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玩忽职守,在药品审核方面唯利是图,放行大量有成瘾性的药品上市,甚至一度为水果味的芬太尼棒棒糖开绿灯。而在政治极化背景下,美国政客虽然嘴上说着重视芬太尼问题,实际却把它当成两党斗争的工具,迄今未对芬太尼物质实施永久监管。

  官员专家跳槽药厂 FDA变“利益旋转门”

  美国国内形成“止痛药文化”,大量民众对鸦片类药物上瘾,负责监管製药行业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角色难辞其咎。鸦片类药物包括氢可酮、海洛因、羟考酮、芬太尼及吗啡。

  马萨诸塞布兰迪斯大学鸦片类药物政策研究医学主任安德鲁.克洛德尼曾在《美国医学会伦理学杂志》撰文批评FDA玩忽职守。克洛德尼指出,美国在1995年放宽对于处方类鸦片止痛药物的限制,而这正是此类药物成瘾的源头。在普渡製药的强力游说下,FDA认可了该药厂关于首款鸦片类止痛药“奥施康定”(OxyContin,成分为羟考酮)“不易上瘾”的欺诈性描述,并允许其在药品包装上列举误导性信息。自此,普渡製药大肆宣传“止痛片无害论”,“奥施康定”从一种最初只开给癌症末期患者的止痛片,变为可适用于日常普通疼痛、每天都可使用的药物。

  美国约有三分之一人口患有长期痛症。普渡製药因为“奥施康定”赚得盘满钵满,引发其他药厂眼红,抢夺这块每年数千亿美元的大饼。另一家Insys药企开发了用芬太尼做成的口腔喷药,甚至做成水果口味的棒棒糖,也获得批准上市。FDA内部多名负责审核鸦片类止痛药的专家和官员,包括主审“奥施康定”FDA官员怀特(Curtis Wright),离开该机构后不久入职普渡製药,更坐享数十万美元的高薪,使得FDA沦为药企的“利益旋转门”。

  2002年,医生滥开止痛药的问题,已引发卫生领域的关注。FDA召集10人组成的外部专家委员会开会,商讨是否缩小止痛片的使用范围。但是,至少8名与会专家与药企有着千丝万缕的金钱关系,最终商讨结果就是,不建议FDA更改标签。美国错失了在早期防止芬太尼氾滥的机会。

  到了2013年,美国医生开具的鸦片类止痛药剂量,已相当于每位成人一瓶。后来,随着联邦收紧处方管制,因为长期服用鸦片类止痛药染上毒瘾的人,便转向更为廉价的海洛因和芬太尼毒品。

  2017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令成立“打击鸦片类药物上瘾危机委员会”,当局就承认鸦片类药物氾滥的部分原因是“FDA监管不足”。美国国家科学院也公开呼吁FDA彻底改革其鸦片类类药物政策。面对芬太尼危机氾滥和外界质疑,FDA于2024年9月叫停芬太尼棒棒糖的生产。今年1月,FDA才批准了近30年来第一款非合成鸦片类止痛药上市。

  美国一直将国内芬太尼危机“甩锅”给其他国家,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在3月4日批评称,美国的芬太尼危机,始作俑者就是FDA的药品审核不负责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