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挪威研发的“黑黄蜂”微型侦查无人机。\网络图片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过去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昆虫机器人(或称机器昆虫)逐渐走向现实。全球近年地缘冲突不断,成为防卫技术发展的契机。其中,利用仿生学原理的“生物间谍”(例如机器昆虫)及昆虫大小的超小型无人机,正成为国防领域备受瞩目的新武器,用来刺探敌情、侦察地形以及拍摄照片,未来可能改变传统战争模式。
【大公报讯】位于慕尼黑的德国国防新创公司Swarm Biotactics近年研发的“间谍蟑螂”,通过给蟑螂配备特殊的微型背包,为军队提供实时战场侦查、监视及数据收集能力。通过电流刺激,人类向蟑螂微小的脑部发送电脉冲,实现远程操控昆虫,帮助获取敌方情报。
“间谍蟑螂”搜集情报
Swarm Biotactics公司CEO威廉表示,这些仿生机器人以活体昆虫为载体,配备神经刺激系统、传感器及安全通信模块。以蟑螂为例,每只蟑螂既可被单独操控,也可在“集群模式”下成群行动。
威廉指出,在恶劣的战争区及政治敏感地带,传统的情报通讯系统往往失效,“间谍蟑螂”最能发挥作用。该公司已获得1300万欧元的融资,目前正在对这些机器昆虫进行现场测试。
路透社指出,俄乌冲突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引发北约盟友疑虑,欧洲多国增加防卫预算,成为欧洲国防初创公司业务发展的契机。德国正在积极打造属于未来的战争科技,从无人机到AI化武器,甚至机器人昆虫等等尖端工具,都已纳入其中。德国总理默茨在7月23日批准相关采购法草案,支持政府向Swarm Biotactics这样的初创公司预付费用,减少投标障碍。
“黑黄蜂”无人机亮相俄乌战场
昆虫尺寸的微型无人机,已成为多国军事与科研的目标。挪威Prox Dynamics公司的“黑黄蜂”无人机,仅为手掌大小,号称全世界最小的军用无人机。去年,乌克兰特种部队就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战场,运用“黑黄蜂”无人机执行侦察任务。“黑黄蜂”重量仅18克,配有三个独立的机载摄像头,续航力达25分钟,飞行范围约2公里,整套设备重约1.3公斤。由于体积小、重量轻、难以察觉,成为在城市环境中执行侦察任务的利器。
据估计,一台“黑黄蜂”无人机价格为19.5万美元。负责制造“黑黄蜂”的挪威“FLIR”无人机公司在今年5月透露,最新的“黑黄蜂”4代无人机飞行30分钟以上,飞行距离超过3公里,并可在风雨环境运作。该公司目前向超过45个国家的军队和安全部门交付了超过3.3万架“黑黄蜂”无人机。美国陆军在2018年开始采购“黑黄蜂”系统,订单总额已超过3亿美元。乌军所使用“黑黄蜂”,就是来自时任拜登政府的对乌军援。
抗风和电池续航成挑战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团队2013年首次推出RoboBee昆虫型无人机,经过多年升级迭代,这只机器小蜜蜂已装上太阳能板,可自由地“飞翔”。英国军工企业联合研发的“虫”微型无人机也已于2021年推出,机上配备传感器、摄像机等多种载荷,能够帮助军方在目标区域着陆、收集数据或执行隐蔽监视等任务。今年6月,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公开展示一款蚊子大小的微型无人机,专为军事侦察任务而设计,也引发外媒的关注。
不过,这些“小小”侦察兵也有战场死穴:抗风能力差,巡航能力有限。微型机身限制了动力系统和载荷容量,电池技术仍是目前主要瓶颈,一旦在战场遭遇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它们分分钟变成“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