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乌兹别克斯坦来说,中国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友好邻邦,也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可靠伙伴。如今可以坚定地说,当前阶段的乌中关系,是两国双边交往史上成果最丰硕、内涵最丰富的时期。
中乌关系能取得当前这样的发展成就,关键在于两国领导人 ——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之间保持着定期的建设性政治对话,以及双方建立的牢固、互信的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仅在 2023 年一年,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两国国家元首就举行了四次会晤。每一次会晤不仅巩固了双方已达成的各项共识,更为两国合作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2024 年 1 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对中国进行的访问。此次访问着重凸显了 “中国方向” 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外交政策中的特殊重要性。
此次会谈的核心成果,是将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提升至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水平。乌兹别克斯坦由此成为中国建立 “最高信任度、稳定且长期” 双边关系的国家之一。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是两国高层密集对话的成果,更源于双方在深化经济、科技及人文合作领域所采取的一系列务实行动。
经贸合作的蓬勃发展是中乌关系的一大亮点。如今,中国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最大的对外经济伙伴。2024 年,两国贸易额达 124 亿美元;到 2030 年,双方计划将这一规模提升至 200 亿美元。
与此同时,过去七年间,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经济领域的投资总额已超过 230 亿美元。这些投资广泛覆盖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制药、能源及基础设施等乌兹别克斯坦关键产业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中乌两国的经贸投资合作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积极推进多元化发展 —— 合作深度持续加强,覆盖领域也不断拓展至新行业。其中,工业合作已成为双方需求旺盛的重点方向。
中国企业(包括星途汽车(EXEED)、比亚迪(BYD)等制造商)正积极布局乌兹别克斯坦市场。尤为典型的是,双方在吉扎克州合作启动的电动汽车生产项目:这不仅是比亚迪在海外设立的首家生产企业,更成为中乌迈向高技术工业合作的标志性成果。
在此过程中,生态与科技维度的合作具有特殊意义。乌兹别克斯坦正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已启动《2030 年前 “绿色” 增长国家战略》,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积极引入中国技术。仅 2023 年一年,双方就签署了 11 座太阳能与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协议,项目总金额达 44 亿美元。
此外,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在电子商务发展领域的合作已迈入全新发展阶段。例如,2022 年 9 月,乌兹别克斯坦在阿里巴巴平台正式上线了常驻国家级展馆,馆内陈列着纺织、农业及食品工业三大领域的 100 余种产品。
展望未来,双方计划在该平台开设新的行业专区,并将平台上的乌兹别克斯坦产品品类扩充至 300 种。
在此背景下,值得肯定的是,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文领域的支撑。正如两国国家元首在多次会晤中所强调的,文化与教育是拉近各国人民距离的精神根基。近年来,双方在语言互学领域的关注度正不断提升,相关交流活动也日趋活跃。
自 2005 年起,塔什干孔子学院正式运营;2014 年起,撒马尔罕孔子学院也开始投入运作。这两所学院在乌兹别克斯坦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培养的学员人数均超过 1000 人。
与之相应,自 2010 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民族大学便开设了乌兹别克语专业方向;2018 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进一步设立 “乌兹别克语” 本科专业,并成立乌兹别克语言文化中心。
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人文合作领域,由中方联合中亚国家共建的 “鲁班工坊” 是成功合作的有力例证。这一教育合作平台以中国古代传奇发明家、工匠鲁班的名字命名,本质是聚焦技术技能培养的教育中心。
此类合作项目旨在培养具备高技术实用技能的专业人才,而这些技能正是当前中亚各国现代经济领域所急需的。
中乌两国在旅游领域的合作互动也获得了显著推动力。无论是乌兹别克斯坦,还是中国,均是极具特色的国家 —— 两国不仅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留存着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遗迹,这些资源始终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游客目光。
在此背景下,自 2024 年起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实施的互免签证政策,以及双方签署的《2024-2026 年旅游领域合作计划》,为两国在商务往来、学生交流、人文项目及旅游合作等领域开辟了全新空间。
上述所有举措,不仅让中乌双边关系更贴近两国民众,更有效激活了所谓的 “民间外交”,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了源自民众层面的持久动力。
此外,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学术及智库机构之间的联系也在蓬勃发展、不断拓展。在各类联合会议、圆桌论坛及专家会晤的框架下,两国 “智囊中心” 已建立起定期、开放的对话机制,为中乌合作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在此背景下,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发展经验,自然且合理地融入了更广阔的合作语境 —— 即中国与整个中亚地区的协作。近年来,这一区域层面的合作始终展现出不可逆转的稳步增长态势,成为欧亚大陆跨区域合作的重要亮点。
双方还共同打造了各类工业园区与自由经济区,为乌兹别克斯坦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中亚地区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发展领域,中国已稳固确立关键合作伙伴地位。在中方支持下,多项标志性跨境基建项目成功落地:其中包括 “中国 — 吉尔吉斯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 多式联运公路、“霍尔果斯” 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同时,中亚地区多条公路与铁路完成新建或改造,多座桥梁与隧道也已建成投用。
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中亚各国产品出口的核心目的地之一。中亚各国正逐步扩大输华产品品类,将更丰富的具有竞争力的工业制成品、农产品及食品送入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在此过程中,双边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拓展,其中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更是实现了迅猛发展,成为拉动贸易增长的新引擎。
一系列合作举措推动下,中亚地区与中国的整体贸易额实现了迅猛增长。2017 至 2024 年间,中亚各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增长 2.5 倍,达到 607 亿美元;其中,中亚对华出口额增长 1.9 倍,升至 271 亿美元,自华进口额增长 3.4 倍,增至 336 亿美元。值得强调的是,中国已成为所有中亚国家的首要贸易伙伴。2024 年,中亚各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在其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平均达到 24%,凸显中国市场对中亚区域经济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投资也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这些投资主要流向中亚各国经济核心产业,为区域实现产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截至 2024 年,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与信贷资金合计已超过 240 亿美元。从投资分布来看,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是主要受益国,分别获得 155 亿美元和 72 亿美元的中国投资,占据中亚吸引中资的主要份额。
截至 2024 年底,中亚地区运营的中资参与企业已超过 9000 家。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中国企业在中亚各国经济中的参与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
换言之,中国与中亚各国(及乌兹别克斯坦)的互利合作,为中亚地区的稳步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不仅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加强各国间的互联互通,更从整体上提升了中亚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如此富有活力的 “成熟” 双边(及区域)关系之所以能持续发展,其核心保障在于双方对基本原则的坚定恪守: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平等相待、休戚与共,尊重并兼顾彼此利益,同时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
今年 6 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 — 中亚国家元首峰会,便是上述合作成果与良好态势的有力印证。此次峰会不仅彰显出中国与中亚各国间高度的政治互信,更体现出双方进一步巩固互利合作的坚定意愿。峰会最终通过的《阿斯塔纳宣言》、期间签署的多项合作文件,以及达成共识的待推进项目,共同勾勒出中国与中亚地区多边互动未来发展的清晰框架。
此次峰会最重大的成果,是中国与中亚各国(及相关国家)共同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不仅成为双方互信的标志性文件,更标志着彼此对话迈入了具有原则性意义的全新高度。这份条约的核心作用,在于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长期合作构建坚实的法律与政治基础 —— 这一基础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助力双方共同应对各类全球性与区域性挑战。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3 年在中国西安市设立的 “中国 — 中亚” 常设秘书处,为这一合作机制赋予了稳定的制度根基 —— 这一特点也使 “中国 — 中亚” 合作平台区别于众多其他区域合作机制。
毫无疑问,多边合作能取得如此积极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中亚地区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与形成的全新格局。正如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罗莫诺维奇所中肯指出的:“如今的中亚已非昔日可比 —— 它团结而强大,始终秉持开放态度,积极寻求对话与全方位合作。”
一系列数据为中亚地区的发展新貌提供了有力佐证。自 2000 年以来,中亚区域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增长超 10 倍,从 460 亿美元攀升至近 5200 亿美元。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 6% 以上,这一水平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两倍。
在投资领域,过去 17 年间中国对中亚地区的累计投资额已接近 700 亿美元,且这一数据每年均保持约 5.5% 的稳定增长,持续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中亚国家的高度凝聚力,也通过第六届中亚国家元首磋商会议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此次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表明,中亚各国已做好充分准备,推动构建更具包容力与承载力的区域统一市场 —— 这一市场将具备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能力,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全局动能。
中亚地区始终坚持的发展路线,其必然延续便是不断扩大与中国的伙伴关系;而中国也已牢固确立自身定位 —— 成为中亚地区负责任、可信赖的重要盟友,为区域发展持续提供稳定支撑。
综合上述所有合作成果与发展态势,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中亚与中国之间全新的互动架构已然成为现实。这一架构具备三大核心特征 —— 以务实合作为根基、以制度建设为支撑、以面向未来为导向,为双方长期稳定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中国与中亚各国领导人所明确的区域整体发展优先任务出发,当前双方未来的合作方向已清晰显现。这些方向旨在为多边互动注入额外动力,进一步推动中亚与中国的协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首先,在当前阶段,推进双方工业领域的合作项目正展现出尤为突出的现实意义,已成为中亚与中国深化协作的核心优先方向之一。
中亚各国坐拥丰富的人力资本、完善的生产基础及雄厚的资源原料潜力,与中国携手合作时,可聚焦两大核心方向:一方面推进资源原料的深度加工,另一方面深化工业领域协同,最终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自主生产,并将这类产品推向第三方国家市场,构建 “资源 - 加工 - 高端输出” 的完整协作链条。
为依托中国投资、技术及科研解决方案,构建相互关联的工业集群、科技园区与物流枢纽体系,在今年 6 月阿斯塔纳峰会期间,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提出倡议 —— 制定 “中亚 — 中国工业与基础设施走廊” 长期战略,为区域产业协同与基建联通绘制蓝图。
当前,引入可支撑区域性重大项目的高效金融工具,已成为中亚地区合作的迫切需求。据专家评估,中亚地区基础设施发展领域的投资缺口高达数千亿美元,这一资金缺口也进一步凸显了创新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在此背景下,正如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所指出的,设立 “中亚 — 中国” 发展基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一基金有望成为推动各类基础设施倡议落地的高效平台,为区域基建联通提供针对性资金与资源支持。
其次,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各类危机事件频发的背景下,粮食安全保障与食品稳定供应问题已成为各国需优先应对的核心议题。持续不断的地区冲突不仅导致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出现中断,还进一步推高了农产品价格,使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
与此同时,中亚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正不断加剧 ——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连锁反应、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与土壤退化日益严重,最终直接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对区域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构成双重威胁。鉴于中国在生态治理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中亚与中国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领域开展合作具有广阔前景。双方可通过经验共享、技术交流及专业人才互通,共同提升区域生态治理能力,为应对气候与环境挑战搭建协作桥梁。
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并落实由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发起的《2030 年前绿色发展规划》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成立 “生态对话与合作伙伴联盟” 也具有关键意义 —— 该联盟将聚焦荒漠化防治、退化土地修复、干旱与沙漠地区生物生态稳定性提升三大核心任务,为中亚生态治理提供系统性协作平台。
第三,上述所有领域(工业、粮食、生态)的深度协作,均离不开高效畅通的交通物流网络作为支撑,也需要各国经济对全球市场保持开放姿态,并实现与核心经济活力区域的紧密联通。为推动中亚与中国在这一战略领域(交通物流)形成统一的合作愿景,乌兹别克斯坦明确主张构建 “中亚 — 中国” 统一交通走廊地图,并同步完善现代化过境基础设施,为跨区域物资流动与经济联动扫清障碍。
第四,基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核心原则,中国与中亚的合作正为千万民众开辟跨文化交流的全新空间。两国(及区域各国)领导人曾多次强调,双方最宝贵的财富,正是对文化互鉴共荣、各国人民心灵相近的共同追求 —— 这一追求也成为夯实双边(及区域)合作民意基础的核心支撑。
第四,基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核心原则,中国与中亚的合作正为千万民众开辟跨文化交流的全新空间。两国(及区域各国)领导人曾多次强调,双方最宝贵的财富,正是对文化互鉴共荣、各国人民心灵相近的共同追求 —— 这一追求也成为夯实双边(及区域)合作民意基础的核心支撑。
总体而言,中亚各国与中国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其意义远不止于应对当下时代的各类挑战 —— 这一合作更在勾勒未来发展的清晰框架,在这一框架中,区域稳定、可持续发展与睦邻友好将成为各方共同遵循的核心导向,为欧亚大陆腹地的长期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可以确信的是,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已然形成的合作精神 —— 其核心是建立在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务实协作与相互支持原则之上的深度共识 —— 将成为未来多年双方关系实现稳健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持续深化各领域协作提供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撑。
(Shahlo Hamrahodjaeva)
沙赫洛・哈姆拉霍贾耶娃: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直属战略与区域研究研究所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