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发,快速准确的天气预报至关重要。中国气象局去年启动“人工智能天气预报大模型示范计划”,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个地点广泛征集人工智能(AI)天气预报模型,并进行公开比对,遴选优秀AI模型。中国气象局在9月9日召开记者会公布评估结果,“伏羲”“璞云”“风乌”“风清”和“盘古”五大AI天气预报模型的预报性能相对较好。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魏东表示,此次示范计划共14个天气预报模型获选参加评估,各示范模型经历了今年汛期复杂天气的预报考验。
数据显示,自2024年6月中国气象局发布人工智能气象预报“风”系列模型“风雷”“风清”“风顺”以来,短、中、长期预报预警精准度显著提升,可在3分钟内生成未来15天、25公里分辨率的全球气象预报产品。中国气象局在10月完成对三个模型的版本升级,届时将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性能和应用效果。
部分模型早已“身经百战”。华为云的“盘古”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风乌”,早在2023年预报超强台风“杜苏芮”时就表现优异,比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更加准确。上海复旦大学“伏羲”大模型的能力,在2024年预测超强台风“贝碧嘉”就得到验证,当多数机构预测台风将在浙江台州到江苏启东一带沿海登陆时,“伏羲”提前5天锁定上海浦东为最可能登陆点。
“璞云”则是由初创企业米塔碳智能科技开发,其运算效率领先于传统数值天气,可在1分钟内完成未来1至10日的全球天气预报。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