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人工智能(AI)竞争激烈,许多硅谷顶尖研究员和高管每周工作80至100小时。\路透社
随着人工智能(AI)“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硅谷一些最大的AI实验室里,顶尖研究人员和高管们如今“内捲”严重──他们每周的工作时间常常达到了80至100小时。多位顶级研究人员将这种氛围比作打仗。市场竞争与AI技术的爆发式迭代,正在不断压缩研发周期,也让整个产业被迫在极限状态中疾驰前进。
【大公报讯】微软、Anthropic、谷歌、Meta、苹果和OpenAI等硅谷科企的高层与研究人员近期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他们面临着无休止的工作,为了开发具备超人类智能的系统,不得不与看似永无止境的技术挑战赛跑。在硅谷各大人工智能(AI)实验室内部,顶尖研究人员与高管普遍维持每周80至100小时的工作强度。多位顶尖研究人员甚至将当前处境比喻为“战争状态”。
谷歌DeepMind研究员马德哈维.塞瓦克近期坦言:“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工作,强度极高,似乎看不到终点。”知情人士透露,部分AI初创公司甚至在僱佣合约中明确要求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
AI的浪潮正以几何级速度推进,甚至“996(早9点至晚9点、每周六天)”的工作状态已经不再足够,“002”成了硅谷新常态,即从午夜至次日午夜全天候待命,周末仅有两小时休息时间。
“002”工作制成为常态
研究人员透露,在模型研发与产品攻坚的关键阶段,科技公司的工作强度往往突破常规,熟悉的“996”模式便不再适用。这种高强度工作模式主要集中在各企业的核心团队。他们肩负着改进核心AI模型、将尖端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重任,常常在深夜继续攻坚。
微软AI体验首席产品官阿帕尔纳.琴纳普拉加达指出,虽然她亲历过科技业多次重大转型,但本轮AI浪潮的紧迫性截然不同。她对比历史经验表示:“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还是iPhone引发的移动互联网变革,技术普及周期往往长达十年以上。然而,在AI领域,仅仅几年时间,财富500强企业中就有90%已经在采用AI产品。”
这种技术转化周期的急剧压缩无疑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尽管多数人坦言快速的工作节奏令人身心俱疲,也有从业者同时强调这是“自主选择”。这些顶尖AI从业者本身也有着他们的“职业追求”,他们主动“内捲”的动力源自于与竞争对手的激烈对抗,以及对新模型可能性的探索渴望。正如谷歌研究员塞瓦克所言:“当灵感不断涌现,而你又深知这是在和时间赛跑时,自然不愿放过任何创新可能。”
被批过度美化加班文化
为适应这种近乎全天候的工作状态,硅谷企业甚至推出“配套措施”。在Meta负责开发核心AI模型的TBD Lab,招募的新员工就在Meta创办人朱克伯格办公桌的附近办公。旧金山AI新创公司Sonatic为首批员工提供包括免费住宿、送餐津贴甚至约会平台会员在内的全套福利,但对应的是要求员工每周7天到岗。人才匹配平台Mercor在招聘启事中,明确要求应征者必须接受每周六天工作制,并标注“此要求不容协商”。
当硅谷沉浸在高强度工作的狂热中,资深创业者指出,过度美化加班文化最终将导致工作倦怠,并严重限制企业的人才储备,因为经验更丰富的员工可能不太愿意无休止地工作。
风险投资公司MenloVentures合伙人迪迪.达斯直指问题核心:“超长时间工作往往滋生更多延误,而非提升效率。”他观察到,推崇这种工作模式的多为年轻创始人,“他们尚未领悟,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每周工作40至50小时的产出,往往远超那些工作80小时的人。”
工作管理平台公司Wrike的创始人安德鲁.菲列夫直言,硅谷对“每周100小时工作制”的迷恋实为“自我毁灭”。“创业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他强调,“长期维持这种工作强度根本不可持续。”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