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荷兰选民10月29日在议会选举中投票。\路透社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其对选举的影响也日益浮现,尤其是使用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干扰选举的情况日益严重。近期欧洲不同国家举行的选举中,都出现使用AI生成技术散播虚假新闻、攻击特定候选人的例子。面对AI技术的冲击,欧盟委员会制定的最新人工智能法律将于2026年8月生效,当中有条款直接针对AI干扰选举活动,但分析认为,新规定面临约束力不足与执行层面的挑战。
【大公报讯】在政治选举中,能够“换声换脸”的深度伪造技术,经常被用来生成虚假资讯误导选民,或者攻击其他候选人。从去年的罗马尼亚总统选举,到近期的爱尔兰总统大选和荷兰议会选举,都能够看到由AI生成的图片和影片干扰选举的情况。例如,爱尔兰在10月24日举行总统选举,而在10月21日晚,社交平台Facebook上流传一段视频,显示独立候选人康诺利突然宣布退选。这段视频源自Facebook上一个名为“RTE News AI”的账户,冒充爱尔兰国家广播公司(RTE)。在视频中,由AI伪造的“康诺利”宣称:“我十分遗憾地宣布放弃我的候选资格,并结束我的竞选活动。”AI还伪造了另外两位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证实”这一消息并展开讨论。该视频还在YouTube上流传,随后Meta和谷歌都将其删除。幸而康诺利后来获胜,当选爱尔兰第十任总统。
这不仅凸显了深伪技术的欺骗性,也揭示了在选举关键时刻,可能造成的巨大混乱和损害候选人声誉。都柏林城市大学研究员奥布莱恩指出,关于康诺利的AI深伪视频,“其质量远胜本次选举期间见过的任何深度伪造内容。”他表示,该视频不仅涉及深度伪造,还包含“浅层伪造”技术,将真实直播画面与AI生成影像相互交织。另外,视频中所有姓名拼读完全准确,而这正是过去AI深伪技术常露破绽之处。奥布莱恩警告说,这段视频的质量预示着AI深伪技术的威胁级别已经升级。
聊天机器人误导选民
荷兰10月29日举行议会选举,也未能幸免于AI技术的干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美因茨大学研究发现,在竞选期间社交媒体上约2万条与选举相关的帖文中,超过400条为AI生成,其中有总计120条帖文可追溯到与极右翼领导人怀尔德斯领导的自由党(PVV)相关的账户。
自由党两名议员在Facebook上传播了由AI生成的、攻击绿党工党联盟领导人蒂默曼斯的图片,当中蒂默曼斯被警察铐上手铐带走,而在另一张图片中,他把手放在一堆钱上。事发后,自由党党魁怀尔德斯公开道歉。
阿姆斯特丹大学人工智能与社会学教授德弗里斯警告,AI聊天机器人还可能通过选民询问投票意见,影响选举结果。他指出,“聊天机器人充满错误”,它们“把各个政党的立场张冠李戴,而且似乎还在某个特定的政治方向产生一种吸力效应。”例如,对于左翼选民,聊天机器人倾向于向他们推荐绿党工党,而右翼选民则主要被导向极右翼的自由党。荷兰数据保护管理局在投票前警告选民,AI给出的答案“高度扭曲且会导致荷兰政治格局两极化”。
欧盟要求AI平台标注生成内容
欧盟去年3月通过《人工智能法案》,其中大部分条款,包括“高风险AI系统分类准则”,该准则中有一个章节专门针对“意图影响选举或公投结果的AI系统”,要求ChatGPT、Gemini等AI模型遵守一系列义务。不过,外界普遍预计这项提案不会包含任何具约束力的法律条款。
此外,《人工智能法案》还要求AI平台为AI生成内容添加“标注”。但据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显示,这次荷兰选举中有关AI生成的帖文,大多数都没有标注。即便部分帖文有标注,多为平台自动添加,而非由政党主动披露。但是,该法案于2026年8月才生效,有专家警告,AI技术目前飞速发展,时间差可能导致法案在生效前就已显得过时,恐无法有效应对最新的技术挑战。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