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993年,“DNA之父”沃森在一面黑板前解释DNA双螺旋结构。\资料图片
【大公报讯】综合美联社、CNN报道:当地时间11月6日,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去世,享年97岁。沃森儿子7日证实,沃森此前因感染入院治疗,本周被转移至纽约州长岛的临终关怀医院后去世。
沃森1928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在印第安纳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研究重点为遗传学,195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从事研究。1953年,年仅24岁的沃森与剑桥大学研究员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不仅奠定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带动了医学、法医鉴证等领域的革命性发展。1962年,沃森与克里克及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沃森后来回到美国哈佛大学工作,后来转入纽约冷泉港实验室担任负责人,专门从事癌症研究。
不过,这位“DNA之父”外界评价两极,据称他本人性格偏执乖戾,常在公开场合贬低女性,晚年更因为发表种族决定智商的种族歧视言论,备受争议。2007年,沃森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表示,他说对非洲的前景“本质上持悲观态度”,认为“我们的所有社会政策都基于一个事实,即非洲人的智商和我们的一样,但所有测试结果显示事实并非如此。”这一言论引发哗然,沃森公众形象从此一蹶不振,实验室负责人职务被撤销,他道歉后获保留荣誉头衔。沃森在2014年选择将拍卖自己的诺贝尔奖章,声称这是因为自己遭科学界排挤,最终以480万美元落槌。2019年,沃森再次暗示种族与智力之间存在联系,名声一落千丈,连荣誉头衔都被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