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医学影像被称为医学“战场中的侦察兵”,如今,“洞察秋毫的侦察兵”已成为“运筹帷幄的参谋长”,担当着提供疾病筛查和诊断、治疗决策最主要的依据。中国医学影像临床角色的性质改变,卢光明功不可没。他却认为,是先进医学影像设备的出现,为放射医生提供了将诊断技术应用转化创新的条件。
能为病人解决问题、延续生命是卢光明所有快乐的源泉。 大公网记者陈旻 摄
提升影像诊断医学地位
“2006年,双源CT和大于64排CT的出现,对于医学影像领域的发展是个分水岭。”卢光明解释道,传统影像设备在扫描心脏及冠状动脉时,因心脏搏动使其成像很难达到临床诊断要求,64排CT更宽的探测器及双源CT两个球管同时采集人体图像,“使得解决活动器官成像的临床难题成为可能。”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长期是心脑血管病精准诊断的主要手段,但因需经动脉插管,且有致残和死亡的风险,致使相当多的病人对此极为恐惧。
2004年,一个冬日的下午,南京一位病人拿着医生开具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单急切地找到卢光明,他因心慌胸闷、胸骨后疼痛,被医生诊断为冠心病,急需查找病因。了解检查方法后,这位身高近一米八的大汉坚拒接受检查,追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卢光明感叹道,“太多病人认为这项检查冒险,根本不敢碰。”当时卢光明用16排螺旋CT开展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研究,却只有部分病人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研低辐射心血管CT方案
卢光明(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圆桌论坛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是否能以无创检查替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用于冠状动脉成像”成了卢光明的科研目标。2006年,医院引进了双源CT,卢光明率团队研发应用关键新技术,建立了心脑血管病CT规范检查的技术和应用体系,使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成为冠心病检查的首选无创影像检查手段,并实现了CT诊断从解剖到功能评估的跨越。
为降低辐射剂量,拓宽CT血管成像检查适应症,卢光明带领团队反复尝试构建不同的成像模式,于2013年研发建立了超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体系,在国际上首次将70千伏管电压、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心脏CT扫描方案应用于临床,诊断准确性达93%。这一系列自主可控关键影像技术的突破,为冠心病患者的评估提供了最佳影像技术。
卢光明的研究解决了心血管病CT检查看得清、看得精、看得全、更安全四大难题,促进了心脑血管病诊治关口前移。研究结果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期刊上发表。
领跑中国医学影像应用
先进影像设备所提供的新技术只是奠定了其应用于临床的条件,“实际上你如何将新技术用好、再造却很关键。”卢光明记得,2013年,他携一项基于影像设备的新技术应用成果参加评审答辩。一位专家质疑道:“你的成果是CT在心血管疾病检查中的应用,但如果没有CT,你能做吗?”这名专家断言道:“可见是设备重要,并不是你有多大本事!”
现场另一位专家却开腔反驳:“话可不能这么说,好多人家里都有钢琴,但是钢琴家弹出来的曲子,大家都买门票去看。邻居家弹钢琴,你会买门票去看吗?我们这个行业的先进设备要看谁来用、用在哪些方面?”
卢光明说,“正是这个专家的打抱不平,我的成果被评上奖。”卢光明在内地首创活动器官成像体系的成果,在内地医学界引发强烈反响,迅速被推广应用,启迪并推动了内地医学影像行业对新设备、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热潮。
“医生为病人而存在”,卢光明说,自己能成为为病人延续生命的医生,“人生便没有虚度”。
创AI CT诊断云平台 遥助湖北抗疫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武汉感染人数持续上升。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月4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明确,在湖北境内增设临床诊断病例,特指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随着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人骤然增加,影像诊断工作量剧增。
逾百医生参与义诊
湖北医院的影像科医生人手严重短缺,特别是方舱医院建立后,“医院本部派不出足够的放射医师到远离医院本部的方舱医院”、“放射科每天做200个以上病人检查,根本来不及诊断出报告”,担任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影像诊断专委会主任委员的卢光明连续接到武汉同行的告急求助后,带领团队筹建人工智能肺炎影像诊断云平台,用新技术助力武汉医院同行一线诊断。
卢光明的学生、金陵医院影像科医师周长圣介绍道,云平台搭建后,2月15日启动报名,“内地报名的放射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迅速达110人”。2月19日远程义诊启动,“我们用卢主任合作研发的人工智能CT新技术辅助湖北疫情一线放射科医生进行胸部CT诊断。先后完成了5,000余名病人的新冠肺炎胸部CT筛查”。3月4日起,协助武汉方舱医院建立与院本部专线传输,建立远程诊断模式。
“前方做CT检查,影像传输至云平台,后方医生在各地读片、出报告,新技术通过云平台在满足高水平诊断能力的同时,缩短了阅片时间。”周长圣说,卢光明领衔合作研发的人工智能CT新技术战疫应用,远程助力不仅极大缓解了湖北一线放射医生的疫情诊断压力,还为各地联合抗疫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奖金全捐母校 激励优秀教师
2020年11月3日,卢光明在北京领取了“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学与技术奖”中“医学药学奖”大红证书。记者获知,他已将20万港元奖金全部捐给母校湖南省涟源一中。“同为涟源一中毕业的我三弟也捐出23.0344万元人民币,连同我的奖金合成40万元人民币,在涟源一中设立‘教书育人楷模奖’,特别奖励优秀教师。”显然,母校在63岁的卢光明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分量。
2016年,卢光明(左)与其同为涟源一中高中毕业的三弟卢黎明回母校参观。 受访者供图
“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影响到我的一生”,卢光明对当年教导自己的中学老师深深难忘。他说,涟源市曾是湖南省多年的贫困县,涟源一中是当地最好的中学。1973年,身为农民的儿子,卢光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该校,老师们没有嫌贫爱富,却对他呵护有加。“1977年,我们班只有两个学生考上大学,一个是县长的儿子,另一个是我。当年的录取率很低。”回忆起母校老师,卢光明目光中贮满感激。
燃桐树果取光 《艳阳天》伴青春
“我的性格‘很机械’。”卢光明这样形容自己,并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证。1957年出生于湖南省涟源县的他,父母在交通方便的一个村庄做缝纫,每日赶工顾不上他,将他送给农村老家的奶奶看管。奶奶对这个长孙甚是疼爱。
卢光明记得,4岁时,奶奶将家中唯一的一小碗米饭端给他吃,而她自己和伯伯、伯母们却都只吃野菜。“家里已好久没有看到米饭了”,“奶奶硬要我吃,但我偏不吃。”卢光明把那小碗米饭搁到碗橱里,“最后,米饭变霉了。”
18岁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年轻的卢光明热爱文学,立志写小说成为作家。每天去田间劳作,他总喜欢带上《艳阳天》(中国作家浩然的代表作,编者注)、样板戏剧本,以及修辞、逻辑等书籍,有空了就坐在田头专注地读几页。
“那时候农村很苦,我天不亮出门,干完生产队的活,还得接着种自留地的庄稼。”卢光明最喜欢夜晚,因为“有大块的时间读书”。“有时点不上煤油灯,我摘桐树果,用竹签穿着点燃取光”。就在那样黑烟滚滚微弱的光线下,卢光明读完了《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和《金光大道》等,燃烧的桐树果连同文学作品点亮了卢光明心中理想的明灯。
卢光明为中国医学影像领域培养了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1名、优秀青年3名、青年长江学者两名。大公网记者陈旻 摄
文科竞争激烈 转学医保就业
1977年“文革”后首次高考,担心文科竞争激烈,冲着“学医不会失业”,卢光明报考了医学院。1978年3月3日,卢光明成为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人类疾病如何发生发展?如何诊治?医学的神奇激发出卢光明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1982年12月大学毕业的全国统考,卢光明以全校第5名的优异成绩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成为一名放射诊断医生。
何梁何利基金:爱国港商创立 促进科技发展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于1994年3月30日捐资创立。该基金的宗旨是: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科学技术工作者。2020年度共有52位科技工作者获得表彰。其中,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奖者两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奖者30位,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者2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