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昨日开幕,擘劃“十四五”蓝图,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其中的应有之义。香港与深圳都是大湾区的重要引擎,在科技合作方面潜力巨大,最重要的是改革创新,融合发展。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港深正商讨在深圳福田保税区劃出部分用地,由港方做“二房东”管理,助本港初创企业落户深圳,相信可以纾缓香港用地不足的樽颈,亦能令深圳及大湾区优势得到发挥,达至双赢。薛局长形容大湾区不同城市是世界创科大赛的接力赛队友,必须无缝合作、互相支持,才能得到最佳成绩。港深合作是强强联手,“1+1一定大於2”。
事实上,香港与深圳在创新科技方面各擅胜场,双方合作四十年前已经开始,只是合作的模式及深度不断改变及提升,从“前店后厂”模式发展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例如大疆无人机萌芽於港科大,在深圳创立壮大,堪称近年深港合作最成功的例子。
再以被形容为“卡脖子”的晶片软件设计(EDA)行业来说,深圳的华为及中兴都是5G领域的先行者,但在晶片领域均受制於人。儘管内地近年在晶片设计及製造方面投入巨资,希望能突破困境,但由於过去习惯於购买产品,在基础研究上有所不足,短期内要弥补这一短板并非易事。另一方面,香港的港大、中大及科大在此领域都有国际知名的学者,有多年研究经验及丰富成果,但过去一直未能产业化。如果香港学者与内地晶片企业合作,将香港的技术转化为产品,对内地的晶片业将有很大的帮助。事实上,这类合作已经开始,随着大湾区建设提速,这方面的成果将更加丰硕。
香港有人才、技术,熟悉国际市场,拥有外循环的优势,需要“向内看”;深圳有产业链、市场及科研基地,在“向内看”的同时也需要“向外看”,如此才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港深合作是双赢,没有“谁佔谁便宜”的问题。
而无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还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於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範区的意见》,都提到要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深圳市月前就两地科技合作提出“若干意见”,强调要促进人员、信息等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及两地政府的工作协同,进一步提升“一河两园、协同发展、大幹快上”的良好态势。
所谓“一河两园”,香港这边指的是香港科学园。其实,河套区创科园面积八十七公顷,为香港科学园区的三倍,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在“养蚊”,导致创新“用地不足”。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深圳深化改革,在於解放思想,香港同样要打破条条框框,不能再唱慢板,打造国际创科中心,与内地融合发展,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