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庙街灯光夜市,那种墟冚的场面令人吃惊:从油麻地港铁出口开始,就排起长长的人龙;百来米长的街道两旁,坐满操着不同语言、大快朵颐的食客。庙街“活起来”了,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回来了。特区政府应一鼓作气,推出更多刺激经济、鼓励消费的举措,配合以“礼貌运动”,重新擦亮香港“好客之都”的形象。
刚过去的圣诞假期“旺丁不旺财”,引发一场对如何提升香港旅游业竞争力的集体反思。舆论普遍认为香港服务业虽然整体上质素不错,但也存在一些礼数不周、怠慢客人的问题,妨碍香港旅游业健康发展,有必要发起“礼貌运动”,展现“爱国者治港”新时代的新风貌。行政长官李家超近日发声,鼓励及支持服务业举办推广礼貌服务和微笑活动,以顾客为先。特区政府与社会各界在推广礼貌运动方面达到共识,令人欣喜。
礼貌是一种力量,一声“多谢”、一个微笑,令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心情愉快。“礼貌运动”这个词其实是“National Courtesy Campaign”的意译,是舶来品。英国一向以“绅士风度”著称,但在主办伦敦奥运会之前,曾发起一场“全国礼仪运动”。英国旅游局主管官员直截了当地指出,“外国旅客获得友善的欢迎,对我国经济而言极为重要。”日本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礼仪之国,其礼仪源自持之以恒的教育和推广,在日本地铁车厢中,就张贴着诸如“不能大声喧哗”等标语,提醒乘客之间要互相尊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发起全国礼貌运动,旨在“创造一个愉悦的社会环境,让新加坡人相互体谅,考虑彼此的需求。”新加坡还采用了礼貌狮子“新雅”作为官方吉祥物,新雅因此成为该国最知名的吉祥物之一。
就香港本地来看,举办礼貌运动同样源远流长。1986年,香港电台主办为期四周的“礼貌运动”,以“搭车要礼让,挜拃唔似样”为口号,鼓励市民排队上车,更于当年新建立的尖沙咀栢丽大道举行开幕礼,又将栢丽大道的行人路命名为“礼貌径”,宣示港人推行礼貌的决心。数年后,由著名雕塑大师文楼制作的作双手敬礼的作品《请》亦正式展示。其后,还举办过“香港关心您”礼貌日、“礼貌之光耀香江”、“礼貌的士司机选举”等活动,提醒市民为游客提供具质素的服务,更邀请名流以“礼貌大使”身份,向市民推广礼貌讯息,不止于乘车要礼让,而是在任何时候都以礼待人。这些活动为香港赢来“好客之都”的美誉。
由文明领域学者克莉丝汀.波拉斯撰写的《礼貌的力量》长踞美国Amazon畅销榜,书中结合电脑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大量实例,揭示出开创性的观念:礼貌不只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可量化的成功因子,将大大提升我们成功的概率。
在注重礼貌方面,东西方文化是一致的。推广礼貌运动没有国别和民族之分,更不会因为推广礼貌运动而令人产生此地“不文明、不礼貌”的印象。正如新年将至,“恭喜发财、身体安康”是最常见的祝福语,其中没有暗示对方“缺钱”、“身体差”的意思。因此,有人担心推广“礼貌运动”会令人觉得香港服务业“无礼貌”、“产生反作用”,似是杞人忧天,或讳疾忌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