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电子现金支付并行,更显社会包容

2024-01-08 04:02: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一年,南下北上川流不息,深港“一小时生活圈”逐渐成为现实。但由于两地支付习惯仍有差异,对不习惯电子支付的港人来说,去内地消费可能面对拒收现金的烦恼。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内地有关部门要求商家接受现金支付,并严肃处理拒收现金的商户,央行更与全国逾75万家商户签订“不拒收现金承诺书”。这为香港带来启发,特区政府一方面要大力推广电子支付,另一方面也要照顾有“数字鸿沟”的市民,特别是长者群体,这是“为民政府”的应有责任。

  电子支付在内地早已成为主流,点餐、搭车、购物、订票等等都是用手机搞掂,“钱包”过时了。然而,这并不代表电子支付可以取代现金交易。内地有调查显示,在长者当中,75%经常使用现金;在县以下乡镇地方,经常使用现金的比例占80%以上;在城市,中小微企及进城打工者仍然经常使用现金。不难估算,现时在内地主要使用现金的人群仍数以亿计,如果拒绝现金支付,这部分人势必寸步难行。现实之中,的确有商户为了节省招聘收银员及到银行存款、取款等成本,拒绝现金支付,引发维权官司。

  支付方式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涉及法律问题。现金是法定货币,是最基础、最传统的支付工具,现金在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难时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包括电子支付在内的非现金支付其实是建立在现金的基础之上。亦因此,内地相关法律早已明确拒收现金是违法行为,也一再处罚违规的商户。就在日前,两间拒收现金的公司被央行处以罚款。

  允许消费者现金支付,有利新时代下展现国家对外高质量开放的形象。对人生地不熟的外国游客而言,使用电子支付很不方便,一来未必习惯电子支付方式,二来电子支付需与内地银行卡捆绑,要游客到内地先开银行户口,的确是勉为其难。疫情过后,内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月前更宣布对多个国家实施免签证政策,旨在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到内地观光留学经商,在支付方式方面尊重外国游客的习惯,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香港在电子支付方面起步较晚,但三年疫情令网上购物成为风尚,电子支付在香港也渐成气候,年轻人精于此道。香港复常后,大批港人北上消费,有了全新的体验,切身感受到电子支付的方便快捷,商家也在积极迎合这一潮流。某程度上,普及电子支付是香港打造“智慧城市”的体现,有助吸引更多内地客来港消费。

  但另一方面,尽管电子支付是大势所趋,但总有一群人会继续使用现金。早前有市民投诉某连锁咖啡店拒收现金,在网上也引起不小的争议,预示在本港,商家拒收现金的情况可能会增加,特区政府、香港社会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在公共和商业设施方面需要继续为这群人提供方便,办实事。这包括,银行要保留现金储存及提取的窗口,商户要继续保留收银员职位,出租车不能完全网约,如此等等。

  社会在急速向前发展的同时,要切实关心照顾到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有“一个都不能少”的人文关怀。现金支付与电子支付的“二元”体系将会长期共存,兼容并包乃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