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主动作为 下好“盛事经济”这盘棋

2024-01-26 04:02: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立法会昨日举行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推动盛事经济”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推动“盛事经济”、发挥香港国际城市作用,是高增值发展方向,能带动经济增加收入。各行各业的经营者要考虑如何将“人气”变成“财气”。事实上,盛事不仅可以为香港带来游客、刺激消费,亦契合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擦亮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招牌,为香港的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香港向来是区内“盛事之都”,每年有大量的文化、体育、财经、娱乐等盛事在香港举行。特区政府将“盛事之都”升格为“盛事经济”,有重要意义。去年初全面复常后,本港经济复苏的力度未如预期,股市和楼市出现调整,不仅拖累民生,亦影响社会信心。在这种情况下,特区政府积极作为,以拚经济、惠民生作为施政两大目标,大方向完全正确。而在举办大型盛事方面,特区政府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今年1至4月便将有40多项大型活动在香港举行。

  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大型赛事、大型表演等活动,可以吸引全球各地的人流,既可以宣传推广香港,搞活气氛,亦可以带动旅游、餐饮、零售、酒店等行业的发展。譬如早前有法国知名品牌在港举办活动,对香港对外宣传有积极作用,接触的人数以亿计,背后的磁吸效应十分大。可以说,盛事越多,磁吸效应越大,香港就越有吸引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国际地缘政治复杂多变下,这些年来针对香港的抹黑层出不穷,或多或少影响国际社会对香港的信心。对待这些抹黑的其中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通过举办盛事,让大家来香港亲身体验,用事实说话。以亚洲金融论坛为例,全球有超过3000名代表出席,旅发局邀请其中100位嘉宾参与海陆夜景深度游,部分嘉宾前晚乘搭“张保仔号”帆船游览维港,亦乘搭复古电车,享受一小时的“叮叮”,有嘉宾坦言旅程很奇妙,感受到香港的活力,也因此更喜欢香港。嘉宾的良好体验就是对香港的最好宣传,旅发局的做法值得其他部门效法。

  “盛事经济”的效益人所共见,竞争难以避免,香港要脱颖而出,就必须有创新思维,做好统筹协调,主动出击,不仅要“抢人才”更要“抢盛事”。近日有立法会议员指出,有一名美国歌手仅举办10场演唱会,就赚了10亿美元,建议香港吸引国际级歌星来港举办演唱会。

  李家超对此作出积极回应,指出要协调机制,正思考由财政司副司长加入协助,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统筹协调申请牌照和人群管理,让组织者感受到政府的热心。这体现了特区政府的全局思维。“抢盛事”,还要用好民间力量,毕竟邀请国际球星、歌星等来港需要靠“人脉关系”,唯有政府与民间携手合作,才能共襄盛举。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特区政府推动“盛事经济”,正是将自身优势和发展形势有效结合的很好例子,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香港在推动“盛事经济”的同时,更要致力于推动创科等核心产业的发展。有更多高端的核心产业,再加上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就等于“栽下梧桐树,盛事自然来”,香港也就进入了经济发展正循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