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爱国是香港人的光荣传统

2024-02-20 04:02: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月18日大年初九,一位名叫张杰的长者走了,享年95岁。张杰在香港籍籍无名,但在他的故乡浙江上虞却是人所皆知的慈善家。得知张杰离世后,上虞很多人沉浸在缅怀之中,有的自发前往其故居,鞠一个躬,献一朵花,以表达哀思和感谢。事实上,像张杰这样乐于助人的香港市民多不胜数,他们关心同胞,造福乡梓,将深沉的爱国情怀体现在默默奉献之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张杰为故乡学校捐赠了一台价值3000元的电视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40年多年来,张杰共捐资1500万元,建造了18栋教学楼,32间教室和宿舍楼、图书馆,并设立200万元的奖学金资助困难学生。当地传媒报道,至少有一半50岁以下的上虞人,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他的帮助,或拿过他设立的奖学金,或在他出资兴建的教室上过课,或使用过他赠送的教学、体育器材。虽然大多数受助者与张杰素昧平生,但他却陪伴着大家成长、成才。

  1500万元的捐款额不算很多,但对小贩出身的张杰而言却是省吃节用后的倾囊而出。张杰出身于贫困家庭,小学未毕业即出外谋生,辗转来到香港,多年打工之后,在尖沙咀加连威老道租了一间约60呎的楼梯口,做起出售糉子、茶叶蛋、螃蟹等小本生意。他平时对自己很苛刻,但帮助家乡年轻人接受教育时却非常大方。古稀之年,家人决定为他做寿,他却将5000元寿金捐了出去。有次家乡派人来港看望他,才惊讶地发现这位大家心目中的“老板”竟然住在300多呎的蜗居中。当家里招呼客人时,张杰就打地铺休息,他也自嘲是一位“睡地板”的“老板”。

  张杰有条件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却将辛苦赚来的钱资助家乡办学,所为何来?原因就是儿时没有条件接受教育,艰难的谋生路引发并坚定了自己捐资兴学的平生意愿。他曾告诉当地记者:“中国之所以长期贫穷落后,关键是教育落后,中国要富强,一定要把教育搞上去。但人口多,摊子大,光靠政府是不够的,要全民来支持教育,捐资兴学才行。”

  张杰是一位平凡人,但他以一己之力帮助许多人改变了人生轨迹,做出不平凡之事,成就了不平凡人生。亦因此,当地人感谢他,怀念他,纵然他已离开人世,但依然活在人们心中。在香港,热心帮助内地同胞的善长仁翁不知凡几,既有像邵逸夫这样的大企业家,但更多的是像张杰这样的小市民。过去每逢内地有灾难,港人总是踊跃捐资。1996年华东水灾,百位香港明星为筹款赈灾而组织义演,彰显了港人与内地同胞血浓于水的感情;2008年汶川地震,700万港人共捐资230亿元,人均3000元,创造了一项世界之最。

  香港人是爱国的,既不为名更不为利,只为着自己是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中国人,血管里流的是炎黄子孙的血。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建设、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作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初,港人到内地投资兴业,是爱国;回归后,香港发挥内通外联的独特作用,是爱国;而捐资兴学只是其中常见的爱国的方式。

  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去年底指出,爱国爱港是香港同胞的光荣传统,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事实上,爱国爱港并非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一件件小事实事当中,体现在张杰这样的无数平凡人身上。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家国情怀的真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