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垃圾收费问题多 借鉴经验再研究

2024-04-18 04:02: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垃圾收费政策“先行先试”,这是认真负责、积累经验的做法,也是借鉴外地经验、化为己用的过程。大公报记者近日到访被称为“环保模范生”的日本,实地了解其垃圾收费的运作,真切感受到日本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长期教育、因地制宜、完善配套。说到底,落实环保的关键是改变生活习惯,垃圾收费是一个移风易俗的过程,循序渐进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日本的“垃圾收费”并非一刀切,并非规定在某一具体时间全国统一实施。相反,日本的垃圾处理由地方政府负责,垃圾管理、回收及征费标准亦都不一样,可谓“各处乡村各处例”。在很多地方,垃圾分类很细致,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危险垃圾、资源垃圾、大件垃圾等五大类,而金属、塑胶、玻璃、破烂品、纸类等,也需要分开处理。各地规定在什么时间,掉什么种类的垃圾,且掉垃圾的时间要恰如其分,不早不迟。对于傢俬电器等大型垃圾,则要在便利店买贴纸,电召回收商。但在大阪等地,垃圾毋须分类,也不用指定胶袋包装,有些垃圾处理不收费。所以日本人在国内若移居他地,需要重新适应当地的垃圾处理方法。

  有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日本全国1741个市、町、村中,实施垃圾收费的共1094个,收费实施率约为62%,其中乡村的实施率高于城市。原因与城市空间有限,处理垃圾的配套设施较少有关,因此在分类及收费方面的规定相对宽松。事实上,日本的垃圾循环再用率为20%,这意味着大量的垃圾包括一些厨余,不论分类与否,最终归途是堆填区或焚化炉。

  日本在垃圾处理方面走到今天这一步,用了差不多60年时间。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生产的垃圾量随之增加,乱掉垃圾现象随处可见,日本政府因此发起美化首都运动。不过,当时的日本人并不买账,更因堆填区选址引发民众抗议,这和后来香港发生的情况差不多。直至80年代,日本才开始推动简单的垃圾分类,再经过数十年发展,形成了规范化的垃圾处理系统。

  日本处理垃圾的密码,主要有两个,首先是教育从孩子开始。处理垃圾是大事,市民的支持很重要,而支持的前提是认知认同,这需要长时间的教育,潜移默化,非一时三刻可以做到。为此,日本小朋友从幼稚园阶段开始,就要学习如何垃圾分类,还有模拟训练,慢慢地,垃圾分类成为日本人的习惯,成为其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这会花时间,但人们认为这样做有利于美化环境,人人皆可受惠,因此很乐意配合政府的有关政策。二是完善配套。一般人不愿分类、回收,主要是怕麻烦,为此,政府、商家给予市民大量的支持,政策宣传到位,程序说明清晰,各种处理垃圾的设施一应俱全,市民只要跟足指引,都不难做到。

  还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如日本的回收垃圾设施设有香味剂,可以抑制臭味。日本人在做垃圾分类时,首先做好清理,把好第一道关。大公报记者在日本的大型垃圾处理场,没有闻到特别浓烈的气味,这与香港垃圾房普遍的中人欲呕,不可同日而言。

  环保的大原则人人支持,但具体到实施垃圾收费这个阶段,香港至今意见纷纭,现实条件也难以做到一蹴而就,教育、配套等等,缺一不可,这需要时间,不可能跳越中间环节。香港借镜其他地方环保经验,需要客观全面,认真分析研究其政策形成的过程、推动政策的程序,再根据本地实际作部署。香港结束“先行先试”后下一步如何走,最重要还是实事求是,不可急于求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