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嫦娥”探月背 港人有贡献

2024-05-04 04:02: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昨晚在文昌拔地而起,这一壮美的瞬间,令港人既感动又自豪。感动,是因为亲眼见证国家在航空航天领域飞跃发展,跻身全球领先行列;自豪,是因为香港以己之所长贡献国家之所需,为国家探索浩渺星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不断提升香港全球创科中心的地位,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

  嫦娥六号将实现在月球背面采样的重任,采取点是一个古老的撞击坑,相信对研究月球甚至宇宙起源有启示。从月背采回的月壤样本,有助解释很多问题,包括太阳风对月球的影响。而在采样探测器上,搭载了由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团队研制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装置有两个,一个采集松散月壤样本,另一个是采集黏性的月壤。容启亮指出,是次采样比在月球正面挑战大,因为在月背采样时间更短,团队为此改进了装置,加快采样速度。

  容启亮是当之无愧的“香江探月问天第一人”。30年来,他领导的团队相继研制了“相机指向系统”、“月壤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火星相机”等多项精密太空仪器,这些重要科技成果被用于探月工程的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和六号,以及火星探测工程的天问一号,为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的航太梦打下深深的香港印记。

  与容启亮同时应邀到文昌观看嫦娥六号发射的还有来自港大地球科学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春、钱煜奇等学者。港大地球科学系原本以传统地质学、地质工程学、全球气候变化为主研方向,近年来为配合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引进大批从事行星研究的科学家,涉及行星物理、行星环境、行星化学、行星地质乃至行星地下水等领域。港大的行星研究学科齐全、学术力量强大,正计划将学系更名为“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赵国春透露,在天问一号任务中,中国首次实现对火星“绕、落、巡”探测,接下来将实施人类火星取样返回,有望成为第一个火星取样返回的国家,并对木星进行研究。港大学者已全面参与这些计划的前期工作,在火星取样返回的选址方面着力最深。

  香港有五所名列全球百大的院校,科研实力毋庸置疑,亦在不同领域助力国家航天事业。在去年发射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上,就有中大科研项目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为本港首个于太空进行空间搭载实验的农业研究项目。香港科大学者更是早着先鞭,十多年前透过研究嫦娥一号所得的微波探测数据,获得突破性结果,这是中国首次以微波遥感手段准确测量月壤厚度。近年,科大发射了香港首颗民用卫星,而由工程系脱胎而来的航空航天工程学,成为科大重点学科,将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

  国家对香港科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也希望香港科研界更多地参与到深空探测等航天事业中,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的工作已基本完成。而当前国际局势下,香港作为东西方桥梁的角色更加吃重,无论是大数据获取还是国际交流、人才引进方面,香港都有着无可取代的位置。

  随着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形成,对香港创科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为香港科学家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理想创造了广大的空间,为香港推动创新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有力促进香港形成“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机制,也为香港研究成果的市场化、商品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速度越快,对国家的贡献就越大,香港本身也因此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