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启动马头围道/落山道发展项目,该项目与毗邻的靠背垄道公务员楼宇重建项目合并,预计2033/34年度完成。市建局在连续两年录得亏损之下继续推出重建项目,体现了责任担当。但也因此凸显社区重建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资金不足加上重建程序漫长,导致重建速度远远追不上楼宇老化的速度。香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思维、新方法、新模式解决这一老问题。
岁月荏苒,风雨侵蚀,香港楼宇老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社区重建不仅可以建造更多房屋,为更多无壳蜗牛提供安居之所,更会带来质的改变,包括美化市容、重整交通路线、完善社区服务设施配套等,因此重建计划受到欢迎。但市区重建说易行难,一来收地程序繁杂,重建经年累月;二来私人发展商只会对有利可图的大型社区重建项目有兴趣,至于俗称“牙签楼”的单栋楼宇重建或小规模社区重建,因为利润有限甚至无利可图,只能由市建局来接手,而市建局受到“财政自给”等束缚,难以展开大量重建。
就以今次展开的重建项目为例,与2020年公布的公务员建屋合作社楼宇重建试点项目属于同一个发展计划,但因为两者收地等程序不同,因此市建局分两批进行,今次的重建只涉及180个住户、20间地舖,合共2120平方米,属于小项目。至于公务员项目,因程序较多,尚未能启动重建。根据规划,有关项目需要约十年时间完成,实际上有可能耗时更久。
在社区重建旷时废日之际,香港楼宇老化速度却快得令人难以置信。政府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私人重建项目和市建局重建项目合共只有1650个,而同一期间,香港50年或以上的楼宇由4500幢增至9600幢,加上全港约3100幢“三无大厦”,接近13000幢,以目前的重建速度,真不知要拖到何年何月。而根据《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预计到了2046年,香港楼龄达70年的住宅单位为326000个,为2015年的300倍。
社区重建速度赶不上大厦老化的速度,这成为城市中滴答作响的不定时炸弹,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快社区重建早已是社会共识,而加快重建速度不能墨守成规,而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使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模式来解决老问题。
具体说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降低强拍的门槛,立法会上月通过有关条例草案,针对长沙湾、深水埗、马头围、土瓜湾、旺角、湾仔等七类指定地区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安排;二是考虑在财政拨款中成立专项资金,专门用来支持社区重建,市建局一旦解决了囊中羞涩的问题,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快上;三是社区重建涉及住户安置。收楼程序之所以慢,主要还是安置问题。特区政府可考虑设立专门的土地储备,用来为受影响居民提供安居之所。对住户来说,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更愿意配合重建计划。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出300多项改革措施。对香港来说,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不仅要抓住内地新一轮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更要紧扣改革这个关键词,锐意改革,主动作为。
事实上,小到社区重建,大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国家建立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贡献香港智慧和力量,不改革是行不通的。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主持三中全会研习会,强调特区政府要以深化改革为己任,这为解决香港痛点难点问题注入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