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国家是香港发展创科的强大后盾

2024-08-14 05:01: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昨日宣布,由粤港科技合作打造的多物理谱仪,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上运行3年多来,已完成300多项用户实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的典范。这一事实为香港社会带来重要启示,香港创科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香港越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获得机会越多,发展动能越大。

  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利用中子散射探索物质微观结构,有“超级显微镜”之称,被称为“国之重器”,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这种尖端科技。2021年,中国散裂中子源联合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建设的多物理谱仪,成为香港首次参与的国家大型科学实验设施,支持包括大湾区在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前沿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环境等领域提供结构研究平台,在服务国家需求、产业需求与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已在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多篇。

  香港院校参与国家大型科研项目短短三年就取得了丰硕成果,成绩傲人,也令人深思。香港有优秀科技人才,有很强的基础研究能力,但创科产业过去一直发展不起来,最大的短板在于香港缺少完整的创科生态链,这包括大型科研设备、前沿研究项目、商业转化平台及资金等。2017年,在香港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给国家主席习近平写信,反映在香港从事创科的困难以及服务香港、报效国家的迫切心愿。习主席在回信中强调,促进香港与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发展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内地与香港各自的科技优势,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贡献,是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份回信翻开了香港创科发展的新一页。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在习主席亲自关心和指引下,香港创科发展这股细流汇入国家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长江大河,如虎添翼。首先,科研需要大型基础设施作支撑,如散裂中子源、超算中心、超级实验室等,这类设施通常耗资巨大,动辄要投资数十亿至数百亿元,这不是香港这种细小经济体所能独立承担的。但随着国家重大科研设施向香港科研人员开放,并在香港成立了十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问题不断得到化解。以设于广州的天河超算中心为例,很多用户来自香港。

  其次,中央支持香港科研人员参与航空航天等重大项目的研究,为香港科学家开拓了新视野、创造了新空间。譬如,香港理大的发明创造被用于月球取壤、火星登陆计划,将香港科研水平提升至新高度。香港年轻人有机会到内地火箭发射基地参观、与航天员对话、与来自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的一流科学家交流,这对激发年轻人对科技的兴趣、培养人才梯队,大有裨益。

  还有,共建大湾区为香港的科研成果商品化、落地化提供了最佳平台。香港有科技,内地有实业,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广州、深圳、香港科技集群连续多年高居全球第二位,彰显了粤港合作的巨大能量。内地科研资金可以“过河”南下,也为香港科研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更不必说,香港各种吸引人才计划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效果,同样离不开中央的支持。

  国家支持是香港发展国际创科中心的最大底气所在,也是香港科研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最大平台。香港要更加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做细做实,抓紧推进创科平台建设等,发挥自己之所长,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点击排行